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记忆 | 何以马驹桥?通州马驹桥,不只是座桥——

北京发布
2024-08-25

通州马驹桥,不知从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颇为"敏感"的字眼,而且变得特别神秘,让人爱恨交加,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通州史研究学者、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李祥经过长期采访撰写的纪实文学作品《何以马驹桥》,力求向读者介绍一个神奇又不神秘的马驹桥。

水草丰美,良驹奔腾,天赐一方土地,记录1400年的人文足迹。商铺栉比,人流如织,地载马桥古镇,多元融合的要津气度长新。


以桥为名,把辉煌的历史写进大地。驰而不息,以灿烂的未来闪耀苍穹。在盛夏的阳光还未照临前,马驹桥已经吹响了拼搏的号角。


【地名记】水草丰美的马驹天堂














走进马驹桥镇神驹村,放眼望去“万马奔腾”:从主街到房前屋后,剪纸壁画将人们带到“神驹妙境”。这座依村而建,名为“大地”的美术馆正是马驹桥镇送给来客的诚挚礼物。



村支书刘春廷对这些画作称赞有加。美术馆以整村为空间载体,包括街画与地绘。“所有民房都是‘画板’,村民和蓝天是动态的背景,和中央美术学院静态的壁画一起扮靓了美丽乡村。”



去年10月,神驹大地美术馆开馆。无处不在的壁画定格了这方水土一幕幕精彩的过往和对未来的期许。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杨广征召百余万伕众开凿永济渠,即北运河。永济渠南始黄河北岸,最北端与桑干河(今凉水河)相接,向西北行至涿郡(今北京地区)。如此,江淮流域的军需用品可向北运送,以涿郡作为军队和粮草基地以巩固边防。在这么重要的通道上,渡口必不可少。


文献中对今马驹桥镇位置用了一个词:永济渠“要津”,即非一般的渡口。原来,凉水河初入通州界,即经马驹桥。后世,马驹桥甚至与卢沟桥、宛平城、通州八里桥并称拱卫京师的四大桥头堡。



今天的凉水河是永定河故道,自“要津”马驹桥进入通州后形成大片湖泊沼泽。同时,这里西有南海子,东邻延芳淀。隋末唐初,这片水草丰美之地造就了天然的草场。皇家放养军马时为了便于管理,通常将公马、种马和仔马(幼驹)分开牧养。其中,仔马的牧场就在马驹桥地区。


有了马驹,桥也即将登场。


管理放牧的军民起初只是在凉水河南岸建立村落,取名“马驹里”。河流方便人们行船、灌溉和饮用,但也对南北往来造成阻隔。于是村民便在河上搭设一座简易的木桥方便通行。桥名“马驹里桥”,后又被简称为“马驹桥”。



在此后的千年中,桥与村共用一名。村落地处“要津”,小桥沟通南北。凉水河虽没有波涛汹涌,可历史的惊涛拍岸却时常在这里上演。北京城外这一隅,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亦如万马奔腾。


时光的灰尘掉落,“马”在这方水土已融入每个角落。



在凉水河南岸,马驹桥镇中心小学是通州境内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在邵学良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从“马文化”出发,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马文化”无处不在。生长园里的千里马雕塑,教学楼大厅里的八骏图,校史馆的京畿古镇马驹桥长卷绘画,电子大屏的马驹桥发展史展示,骐骥书院、朗读亭、创客教室、骐骥讲堂、骐骥梦工厂、八骏园……由静到动的马元素,也贯穿了由过去到现在的精神传承。


从水草丰美的养马场走来,在历史的交相辉映中永葆拼搏奋斗的精神,在时光的长河里,“马驹”已长成“骏马”。






















【石桥记】 皇帝曾自掏腰包修桥



《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了这样一件暖心旧事:明朝天顺年,第二次登基后的明英宗朱祁镇接到一份大臣奏章。皇帝阅后,不仅心生怜悯,更是痛苦地说道:“此先务也,尚可缓耶?”



这件要紧事便是修桥,皇帝敕命创建石桥,放话:“凡百所需悉出内帑,而一毫不干于民。”“内帑”是皇帝皇室的私财,算是自掏腰包了。不仅如此,对于施工,皇帝还下旨:“应用工役皆以白银佣之,听其自愿而不强也。”


这件称得上是古代民主典范的小事,说的正是马驹桥的修建。



这份奏折言辞恳切,十分动情。大臣点明了马驹桥的来历、战略地位、重要意义,也指出木桥难堪重任,生动地描述了人们涉水之困难。


据说此前,朱祁镇就对马驹桥有印象。这日,英宗皇帝在猎场打猎归来后,想要去观赏马驹。奈何天公不作美,电闪雷鸣后,一场大雨倾盆而至。凉水河就像从牢笼里奔跑出来的野兽,将悬挂在河两岸的桥梁冲垮。



或许是奏章的动情文字勾起了昔日的印象,让英宗皇帝动了恻隐之心,御批了修桥的钱工事宜。


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皇帝下旨命工部右侍郎蒯祥建造九孔石拱桥。蒯祥是明朝著名建筑大师,人称明代鲁班。他随朱棣定都北京,是改造紫禁城的工程师。另一重要人物陆祥则是工部雕刻大师,仁宗献陵、英宗茂陵、教宗泰陵、南京宫院建设都有他的手笔。



蒯祥带领一班人马抵达马驹桥凉水河畔时,与祭神拜天的人群不期而遇。马驹桥镇的先民们闻听修桥喜事兴高采烈,金鼓齐鸣地迎接众人。


建桥的前提是要掌握凉水河的数据。蒯祥开始与当地人广泛接触,尤其是常年打渔的渔民,为他提供了大量数据。


这些当地百姓只言片语的讲解,在蒯祥心中汇聚成系统的凉水河“水文资料”。他连夜绘图,次日在凉水河两岸规划测量,最终找到了最科学、能抗百年一遇水患的水平面。


在修桥的二线,所有人在踊跃欢欣之余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当地的长老士绅聚集合意,都想用全身之力尽地方之责。由于皇帝自掏腰包,众位大臣也纷纷捐款出资,钱财很容易就筹集到了。同时,在工部计划下,造桥所用的石、灰、铁、木等百类物资,从京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集于凉水河岸边。明朝李贤碑记记述中,这些物料“不督而集”。


然而,号称封建社会最动人的故事中,主角即将登场——


马驹桥的先民以实际行动感恩皇上创建石桥。在蒯祥的规划指挥下,老弱妇孺各出其力。创建石桥所用工役极多,石木瓦匝土五匠俱全。人皆踊跃欢欣,争趋效力,不知其劳。一二百斤重之石件,由强壮者抬之;三四百斤重的巨石件,皆由工部特制的工具运输。建桥工地秩序井然,劳动场面轰轰烈烈!先民们在乡佬和各庄主的组织下,还成立一支车马运输队,凡建桥工部所派任务,都积极努力地完成。



从四月十五日起,两百多个昼夜间,官民艰苦奋战。到十一月初一,一座长二十五丈、宽三丈,横架于凉水河两岸的大石桥就此建成。桥面精致工巧无以复加。天顺皇帝接到凉水河创建石桥讫工的快马捷报,看到《九拱石桥全图》后心中大喜,赐桥名曰:弘仁桥。廓而大之曰弘,行惠施利曰仁。“弘仁”二字寄托了皇帝“扩充仁道、被于四海,而利泽及人之广”的希望。


四名规划、设计、建造弘仁桥,管钱、管物的功绩卓著者,被明朝大学士李贤撰写成碑文“敕建弘仁桥记”树于桥旁。更多参与建桥的百姓和官员没有留下姓名。他们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筑进石桥,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远行的车马。









【古镇记】曾有上百家店铺林立街头



马驹桥老街的一家购物中心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应接不暇。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商场内的一座房子见证过这里的繁华岁月。



老房子共5间,前出廊后接厦。经文物专家确认,这是马驹桥古镇当年最大的杂货铺福兴记的后院仓房,有着上百年的历史。马一街村民李思强曾到访这里很多次了。“房子建于清末民初,建得十分讲究。”他介绍着房子,如同在讲述一件艺术品,“这儿叫步步紧,那儿叫灯笼框,还有万字不露头,房子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抬头就能清楚地看见椽子,这种建筑形式就叫彻上明造。”



然而在李思强看来,这还仅是马驹桥古镇繁荣的冰山一角。据他回忆,老人曾说,马驹桥南门外有处巍峨的古建,当街金柱大门上高悬“晋阳会馆”的大字匾额。


原来,晋商曾在此开烧锅,经营酿酒业。仅南门内,就有杨氏开设的万源烧锅、杜氏开设的万泉泳烧锅。晋商的酿酒产业盈利丰厚。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他们就斥巨资建起了极具规模的晋阳会馆。直到近代,会馆逐渐消失殆尽。



明朝中叶时,这里已发展成畿南重镇。


约在明末清初,就连千里以外极负盛誉的晋商也蜂拥而至。他们开办起经营酿酒业的烧锅。彼时,烧锅数量的多少是衡量集镇大小的标准。因为开烧锅要有大量人力操作,投资太大。所以一般集镇只有一两家甚至没有。李思强不无骄傲地说:“马驹桥那时有五家之多,如果再把杨秀店一家烧锅也算上,就是六家。”


然而,酒馆和杂货铺还只是马驹桥商业图景的一小部分。据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四月的调查资料《河北省通县县势及交易场概况》记载,全县共有商铺1500余家,马驹桥就有270余家,以粮站、鞋铺、当铺贸易最盛,银号、布店、烧锅次之。


为何这座京南小镇商业如此发达?从天顺皇帝斥资建桥开始,这方水土又发生了几度变迁?


马驹桥出名后,“马驹里”随之成为“马驹桥镇”。从此,山东、山西、江浙等地区南货北运,凡陆路进京必经弘仁桥。史料记载,“凡外郡畿内之人自南而来者,东西二途胥出此渡。车之大而驾者,小而挽者,物类之驮者、人之肩负者、骑者,步者、纷纷络绎,四时不休”。


然而,仔细观察古镇布局后,李思强却得出另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典型的军事重镇布局。



据多方考证,马驹桥古镇南北狭长,中轴线略向东侧弯曲,“四眼井”居中。古镇四门楼高耸,南、北二门相对而不相望;东、西二门相近而不相对;西门与南门同向并行。


“这些都构成了凉水河南岸马驹桥古镇独特的历史地理格局。”李思强介绍,“南北大街形似一把弯弓。对于只有5米宽的街道而言,南北两门互相看不到,这很符合城堡军防的功能设置。”同样,东、西门之间虽然距离短,但也不在一条直线上。东门正对着“四眼井”,即中轴线与东门的连接线正好交接成“丁”字路。这也是典型的防御型街道。



数百年后,福兴记仓房的雕梁画栋仍在讲述着当年繁荣,晋阳会馆的残碑上,商业兴盛也留下深深痕迹。码头古镇喧嚣淡去,沧桑的遗迹留给人们无尽遐思。


在李思强的家门口,一个残破的古建龙子望兽默默蹲守。耳顺之年的李思强倾心绘就了《京南重镇风物图》。画卷长达11米,记述了1920年马驹桥地区碧霞元君庙会的盛况。画中的三里长街上,明清古建富丽堂皇,庙宇、清真寺、晋阳会馆、天主教堂庄严肃穆,五家烧锅、八家斗行、上百家店铺林立街头,东西南北四个门楼鹤立,四周民宅次第铺陈……据李思强介绍,画中寺庙民宅一共472所、房屋2216间、人物3382人,车马牛羊等不计其数。李思强本不擅长绘画,乡愁是他唯一的动力。历经30年,走访、摘抄、拍照、下笔、修改,李思强的每一分心血都赋予了古镇超越时光的生命。

随着画卷徐徐展开,那个光彩夺目的古镇仿佛迎来新的日出,再次苏醒。柔美灵动的笔触间,观者仿佛听到了隐隐传来的叫卖声、舞狮子的锣鼓声、撂跤的叫好声……



【融合记】



1992年,与马驹桥街巷通连的大葛庄村修整街道时,一口大缸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打开大缸后,满满的北宋崇宁大观铜币映入眼帘。重达140多斤的铜币实为一笔巨款。北宋时,马驹桥位于辽国境内。而“崇宁”“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



也就是说,宋地的巨商大贾闯关抢隘,越国跨界,携巨款来到辽国的马驹桥进行贸易。可不知为何,商人却将重金埋下。他并未想到埋下的更是历史的伏笔。近千年之后,铜币再见天日之时,一页民族融合的篇章也从深沉的大地破土而出。


自隋末唐初起,马驹桥地区1400年的岁月中融合了太多文化。尤其是南北朝到五代期间,北方地区战乱不已。其间,有好几个少数民族,于蓟建立政权。此间,契丹、突厥、奚、室伟、靺鞨[mò hé]、丁令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当地汉人杂居、融合。当时的马驹桥地区正处于此间,定居者甚众。

  

多年来,相继发现仅距马驹桥主街五六百米的周边地区,分布着自汉晋以来至元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墓不下几百座之多。这些古墓除汉族之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的。2003年,北京文物考古部门在原马驹桥镇所辖凉水河北岸的北五村一带地域勘察发掘古墓,更印证了这一点。

  

一代代少数民族先民迁徙至此,为马驹桥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在北门口村中心,清真寺人来人往。这里仍保存有一套民国时期的线装手抄本《古兰经》,十分珍贵。早在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随常遇春大军落户的先祖们是始居马驹桥的回族人民。随着古镇发展壮大,各地进京经商的回族同胞相继移居此处并兴建清真寺。

  

马驹桥清真寺曾当过生产队的库房,山门被拆除。现在的清真寺是1998年全面修缮恢复的。寺院不大,坐西朝东,就一进院落,院内礼拜殿三间,南北各有三间讲堂,讲堂均建有东耳殿一间。


清真寺所在的北门口村90%人口为回族,10%为汉族,是北京市较集中的少数民族村之一。去年,北门口村获得了北京市民族领域的最高荣誉“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奖”。从教育到娱乐,民族融合是两委班子做每件事都要考虑的因素。



时光荏苒,曾经路过马驹桥的纷繁元素已经成为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了后人的血脉之中。





  【国家记】

















1948年初,两个冀东口音的年轻人来到了马驹桥。在热闹的主街上,二人观察了许久。最终,他们走进了一家名为“德顺堂”的药店。见到掌柜的李慎芝,二人拿出一张列满西药的清单。李慎芝摇了摇头:“我这是经营中草药的,从来不卖西药。”趁店内无人,两人便暗下里和李慎芝谈了很多后话。不承想,这之后,他竟然答应到北京去特办一批高价西药,其中包括消炎散和二百二十(即红药水)。


这仅是历史的一幕镜头。彼时正值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敌军向北平方向节节败退。马驹桥是他们最后的希望。而马驹桥人民已经用行动做出了选择。



就在古镇正中央、四眼井的路东,中共地下粮站“三泉湧”在日本侵略者投降后依然坚守阵地。中共地下党员徐进与马驹桥地区联络人降建民经常在此见面。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有时甚至携枪进出。掌柜的侯守模早已对他们的真实身份心照不宣,持续帮助中共地下党完成运粮任务。哪怕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警局里遭受诸多酷刑,也未吐露半个字。


扼守北京东南入口,马驹桥人民在家国大义面前从未退缩。


清末,张福祥等村民参加义和团,以血肉之躯抗击八国联军;抗战初期,东田阳村黎明遭日军突袭,村民勇敢还击保护家园。


在平津战役期间,马驹桥人再次显现了万马奔腾般的豪迈与英勇。


▲战斗纪念地


“解放马驹桥战斗”对于解放通县乃至解放北京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国民党252师属下青年军某部一连官兵来到马驹桥古镇,扼住京津咽喉。在交通要口,国军拆下庙宇砖木构筑炮楼与地堡6座,且在二街东口外建造一座大型工事,策应平津守敌。


1948年11月,东北、华北解放军联合组织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指挥部队攻围平津之敌。12月3日晚,驻通敌军撤入北平,只有马驹桥镇敌军尚然顽固占据,牵制解放军包围北平。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3纵队第1356团奉命夜赴马驹桥,宿营街巷。



次日晨5时,全团战士各按攻击目标发起强攻,很快攻占敌军所有地堡、炮楼。残敌缩到二街东口工事内,妄图负隅顽抗,且两次使用举白旗假投降伎俩,使解放军战士牺牲70余人,受伤百余人。解放军官兵义愤填膺,以炮猛烈轰击,消灭残敌200余人,生俘敌军连长。夺回马驹桥古镇后,通县全境解放。


战火纷飞的年代虽已走远,英雄先辈至今仍被人们铭记。



马驹桥大街往东、京津塘高速路西的驸马路北矗立着解放马驹桥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以南是当年解放马驹桥的主战场。陵园里长眠着七十余名解放军战士,他们牺牲时,年龄大多在二三十岁。


不远处的纪念碑上,“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表达了人们最凝练的情愫。壁前,马驹桥战斗事迹被篆刻,永远定格在碑上。















【当代记】 每个梦想都值得被期待





盛夏清晨,阳光还未到达,位于马驹桥中心的商业街已渐渐苏醒并很快热闹起来,寻找日结工作的人们汇聚在这里。形形色色的求职者围住招聘中介,报名的同时紧张地询问着工资和内容。



马驹桥位于通州与大兴交界处。经济开发区、大型制造业企业和物流公司提供着大量的临时工人岗位。广阔的用工需求吸引着人们,因此这里成为京城最大的劳务日结所在地。


动辄高温的天气并未阻挡住求职者的脚步。暑期已至,一些大学生也来到“日结广场”。或是体验生活,或是挣钱上学,或是攒钱购置心头好,马驹桥总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只要奋斗,就有收获。这个道理穿越古今,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马驹桥人。




01


明清两代,马驹桥附近的南海子是皇家内宫游幸狩猎之场所。这里豢养各种家禽走兽,种植果树青菜。专职服务于此的特殊户民,被称为“海户”。他们屯居的地方被称为海户屯。这里屯居的有门居海户、庙居海户、龄宗阮记,“千户”李记海户等。“千户”李记的奋斗史,至今仍在马驹桥地区流传,成为激励后人勤勉笃行的佳话。


乾隆三十八年初夏,原籍河北盐山县的李信携妻带子逃难至马驹桥,被张姓庄主收留为杂役佃户。李信凭着勤劳与诚恳,深得庄主信赖。三年后,一位访客的到来扭转了李信的人生方向。



这年正月十六,“奉宸苑”管事与张庄主谈到,南海子要招募五名年轻力壮的巡视卒。老庄主一眼就看到在一旁忙碌的李信,顺手一指:“这小子怎么样?”


就这样,二十岁出头、宽膀细腰的李信由一名长工佃户迈进了只离家一箭之地,却从来也不敢涉足的皇家园林里。据载,巡视卒李信身穿大清朝兵卒装,挎腰刀,跨战马,长年累月围着一百二十里南海子内外巡视。



他做事认真负责,把所有风险点记得清清楚楚,有“南海子地理通”之称。勤勉的李信后被南海子奉宸苑任命为“海户”总头目,赏地一顷八十亩,计算辖“海户”地三万余亩。“千户”李信统领九百余名海户,负责维修土垣墙、收割秋草、维修排水渠、帮助皇帝太子大臣围猎等。



到乾隆五十四年,38岁的李信与另一名总头目接奉宸苑传召,将南海子土墙改葺为砖墙。二人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四年半完成了南海子东段六十里、撞墙及各门修葺使命。



乾隆皇帝视察后非常满意,命旨内务府赏南海子总头目李信黄马褂一件,封有儿不当兵,种地不纳粮。从此千户李记在南海子内外声名大振,不但在海户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奉宸苑乃至内务府也有一号了。


千户李记自始祖以来,未留下文字家谱。幸运的是,乾隆四十一年至光绪三十二年间,李信至李瀛整整七代人都在南海子充当海户。他们在南苑奉宸苑及马驹桥回族村北门口结交好友,在历史中留下很多痕迹。直到1958年前,每逢清明,“千户李记”族人还要到“安定营”祖坟地集会。



到现在,千户李记只留下三幅先远祠祖宗牌位图(清光绪三十一年绘),一幅在台湾祭供,一幅在大兴,一幅在通州区马驹桥寄存。

02


莺飞草长间,南海子历经无数次变迁。车水马龙中,马驹桥见证一个又一个奋斗者的故事。



皇家苑囿南海子成就了最早的“北漂儿”。明清时,凭借自然优势和地理位置,这里的很多农产品成为皇家特供。“果户”们开辟出二十四园,鲜美的水果得到赞誉;“庙户”打理庙宇,在庙产耕地上劳作,守护大众朴素的信仰;“网户”所打的金翅鲤鱼被乾隆皇帝赞为“京郊河味极品”,曹姓渔民更是因此得黄马褂一件;清朝中期多次奉旨进京表演的十二档花会,会首被赐黄马褂,因之满门荣耀,被称“会户”。


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无数的普通奋斗者洒下汗水的同时也收获果实。为加强京畿地区经济实力,明洪武至永乐年间进行了5次大移民。从山西、河北、内蒙古地区的穷苦家庭迁来的农民在京畿开荒种地。


自山东、江苏、浙江等地调来的富户们集思广益,带领农民发展经济,形成了姚辛庄等多个村落。房姓家人在距京城50里处开设“房家新店”,供客商住宿,逐渐闻名遐迩,最终形成今天的房辛店村。


03


马驹桥独特的地理位置点燃了每一位奋斗者的激情与梦想。每一位奋斗者的收获是成果,也是回报。



3月底,北京新光凯乐公司开工建设了新厂区。这个高端乘用车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建设项目将成为马驹桥镇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中一张耀眼的企业名片。



在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攀带领下,记者来到生产车间。这里如同一个大型“3D打印”工厂。八台“倒L”形橙色悬臂吊正在吊装直径达1米的钢筋卷材,每台悬臂吊的背后都是一条生产线。在第五生产线的尽头,陈攀拿起一个刚出炉的齿轮形圆柱体说:“这是公司的拳头产品,完全替代进口,自主研发。生产速度全球最快,精度可达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


看着眼前的厂房和正在建设的新项目,陈攀不禁感慨,他把青春给了马驹桥,马驹桥也给了他丰富的回报。


20多年前,陈攀从通州城区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来到马驹桥。“那时还没有柏油路,一路都是庄稼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马驹桥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地区企业也趁机发展壮大。陈攀看准时机,主攻汽车零部件生产。



20年间,在当地政府的用地、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性住房等支持下,新光凯乐不断吸引人才和资本。如今,公司已成为面向全球汽车工业提供高档冷成型金属零部件、安全件、异型件的国家级、市级“双料”“小巨人”企业。


陈攀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零件虽小却遍布汽车安全带、气囊、刹车、转向等关乎汽车安全驾驶的关键部位,就像圆珠笔的笔珠一样重要。”这些零部件的销售不仅覆盖法拉利、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也服务于吉利、比亚迪、红旗、蔚小理等众多车企。


04


瞄准“科技服务小镇”定位,作为通亦协同发展桥头堡的马驹桥镇,在重大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中表现亮眼。今年马驹桥镇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目标为212.02亿元,占城市副中心和经开区千亿投资项目比重均超过20%。



不断升级迭代的马驹桥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四五”以来,马驹桥镇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慧物流、智能制造五大硬核产业,引新培优,支持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动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今天,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下,马驹桥再次成为创新热土……



当新一天的阳光洒满大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怀揣希望与收获。



马驹桥镇北门口的一片停车场被改建成一个零工市场。内部规范有序,设施齐备。这里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免费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线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在这里,供需双方可以享受就业咨询、零工招工、技能培训、活动组织等多项服务。


基层治理的创新特色品牌“马桥近邻”,在尝试为地区的就业者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曾经流动人口多带来的社区归属感差、邻里关系冷漠等问题,将在这一品牌下的多项活动中,得到缓解。



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成为劳动之余最美的景色:家在河北,即将上大二的张喆在老乡的推荐下找到一份工作。一家知名制造企业的技术岗位给他开出了9000多元的月薪。难掩欣喜的张喆买了杯奶茶庆祝。今年45岁,来自山东的杨磊大哥找到了一份包吃住的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差不多可以攒下一大半。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马驹桥镇已聚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五十多家。这里已逐步形成孵化新兴企业、扶持孕育高精尖的摇篮。


【结语】 龙马精神,驰而不息




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上,马驹奔腾跳跃。天地之间,活力与生机肆意迸发。马驹桥正是以这样的面貌,从1400多年历史的深处走来。


管理放牧的军民偶然成村,又因村建桥。“马驹桥”三个字从此寄托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的乡情。历史的洪荒岁月中,这条进京的东南通道,见证了太多的奋斗与收获。


斧凿声声里,官民同心协力建桥的故事代代相传。沿街叫卖中,商业和军事重镇的辉煌仍被今人怀念。纪念碑前,马驹桥烈士的英勇换来了今人的和平幸福,走笔纸上,一代代奋斗者的经历激励着后人勤勉笃行。



在另一方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宝贵的文化遗产滋养着这方土地。官夯号子将人们带回600年前的兴隆木厂,连同勤劳的人民一起被写进历史。民间花会装点着民俗节庆,人们得以在热闹的氛围中回味过往。色彩千变万化,景泰蓝把通州之美永远定格。丝竹管弦齐奏,不断传承的蹦蹦戏挥洒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千年岁月流转,时光慢慢走远。一代代英雄与墨客敢拼敢闯,书写下浓墨重彩的马驹桥篇章。如今,马驹桥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板块的承载地,正担当起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这份敢为人先的闯劲永不消退,是如明珠闪耀,敢与日月争雄。明珠一颗,照破天地万物,江淮涨落,牵动京华大地。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记者:李祥

摄影:常鸣部分图片来自魅力马桥编辑:王宏伟

推荐阅读:

  城市记忆|三炷香、摇不动……北京这些地名是认真的吗?🤣

●  城市记忆 | 古今中外摄影师都爱来这儿,你说city不city

●  城市记忆 | 故宫,竟然还有另一个身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