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耶路撒冷,中国记者为此泪流满面!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3-11-09


10月7日,巴以双方爆发新一轮冲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陈慧慧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为广大观众传回图文视频信息。
这里的惨状,让她生出无尽感慨:“对于孩子们来说,战争的恐惧将伴随他们一生……没人能告诉他们战争何时结束,但我祈望那天能快些到来……”
陈慧慧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发来文章,为我们讲述她在巴以交战一线的故事。















我在现场 | 耶路撒冷,中国记者为此泪流满面!


本文作者:陈慧慧


(一)

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在加沙与以色列南部边境爆发

作为总台驻土耳其记者,我迅速关注到了媒体滚动播发的新闻。多年的战地报道经验告诉我,这次的冲突不同以往,很可能演变成大规模热战。

没过多久,我收到台里组建应急团队前往以色列的通知,第一时间报了名。

一方面是出于责任感:作为在中东有一定战地报道经验的中国记者,类似急难险重任务来时应当仁不让另一方面,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飞特拉维夫只要两个小时,当时航班充足,我能以最快的速度前往现场。

很快,我接到任务通知,将作为第一梯队的记者前往一线。我立刻订了第二天飞往特拉维夫的机票。

但局势愈演愈烈,迟则容易生变,凭借经验,我在当晚改签了航班,从伊斯坦布尔飞迪拜,再转机至特拉维夫。

飞机上几乎没有游客,大都是背着巨大军用背包的年轻人,他们一个个面色凝重,机舱内静得可怕。

这架飞机能否安全抵达特拉维夫,仍是一个未知数——机场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向来是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危险随时可能来临。

一路无言。终于,随着飞机在特拉维夫机场的跑道上滑行并最终停下,机舱内响起阵阵掌声,我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后来得知,我们如果不改签航班那就麻烦了——原航班被取消,很多外媒记者不得不想尽办法从黎巴嫩通过陆路进入以色列,费尽周折不说,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危险。

我缓缓松开紧握的双拳,长吁一口气,准备面对真实的战场。

(二)

按照计划,我们从特拉维夫乘车前往耶路撒冷的驻地。

行驶途中我们找了一座加油站,准备迅速加满油——因为加油站也是被打击的重点目标。刚加完油,忽然就听到防空警报。那是我第一次经历空袭,因为不熟悉,开始一两秒没反应过来,甚至不知道这个声音是防空警报。

但周围的居民、加油站工作人员突然高声叫嚷着向避难所跑去,我也被人群推进避难所。

记者与当地民众在避难所中躲避火箭弹袭击

慌乱的人群在尖叫,其中混杂着孩子们的哭声,阵阵警报冰冷刺耳。

我在人群中不断寻找着摄像师,我要确认他是否安全,也要看镜头在哪里。

害怕是本能,对于记者来说,找镜头也是一种本能。

短暂的慌乱过后,我面对镜头,准备开始报道,颤抖的声音和重复的言语证明了我并未平静的内心,随即响起的爆炸声和震动的公路,至今都让人心有余悸。

在继续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我一边发稿,一边与摄像老师分析,如果在路上突然防空警报响了,应该怎么做?如果在开车的时候遇到袭击,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卧倒的姿势是什么?如何依照指示牌寻找就近的避难所……

我们讨论得很细,但真不希望这些知识能派上用场。

后来,在随行人员的推荐下,我下载了两个“保命”的防空预警APP,它们可以在普通警报前1-2秒发出推送通知。虽然时间不长,但若碰到紧急情况,这1-2秒可以挽救无数生命。

以色列防空警报APP:Red Alert

战地的一两秒,不仅关乎时效,也关乎生命。

(三)

由于以色列通往加沙的所有口岸都已关闭,没有记者可以进入因战争受损最严重的加沙地带,那里的民众,也正遭受着深重的灾难。

我们决定以耶路撒冷为驻地,每天选择不同城市往返进行报道。

越靠近前线,完整的房屋越少,空袭的次数越多。

2023年10月13日记者抵达距离加沙地带仅840米的边界小城斯代罗特,这里曾经爆发激烈枪战,到处都是弹痕和散落的子弹头。

战场惨烈,难以想象!

每天,我总会在短暂的空闲中感慨,不论战争出于何种目的与考量,百姓都是最大的受害者。

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时常拉起,目之所及,大部分居民都已离家逃难。

我目前所居住的酒店虽说是驻地,但也是一个临时的难民安置点。许多人一夜之间就失去了家,即使战争结束,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这就是战争的代价。

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一天,嘈杂的酒店大堂里,我看到一窝刚出生的小狗,它们眼睛还没张开,四处嗅着陌生世界的气息。它们的主人把这些小生命装在一个背包里,背包旁边,坐着主人一家——七八个孩子围在一起,没有房间,大堂里的立足之地,对他们而言已是莫大满足。

还有一个细节,是在耶路撒冷的一家餐厅里。采访结束后,我们在这里准备吃个便饭,吃到一半,防空警报突然响起。

在我们的隔壁桌,有一位母亲,带着四五个孩子,最小的孩子被她抱在怀里。

警报响起,她迅速起身,一只手抱着最小的孩子,另一只手张开护住了她的其他孩子——那一瞬间没有犹豫,她把自己变成一把雨伞、一个屋顶,庇护着孩子们向避难所奔去……

看到此情此景,我的眼泪不争气地往下掉:对孩子们来说,战争的恐惧将伴随他们一生,而对于母亲,本能的反应是紧紧护住自己的孩子。

没人能告诉他们战争何时结束,但我祈望那天能快些到来……















媒体朋友们,欢迎长按二维码,加入“记者之家”媒体交流群

本群致力于增进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和媒体朋友们的沟通交流。

往期推荐

巴以冲突,她就在战火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对记者说:坏了坏了……来,给你心中的好记者上票!媒体不监督,问题就不存在?
“用尽努力智慧,等待命运垂青”


本期编辑:李永锡、吕彩虹、陈果静、问欣

实习:刘伟业、张宇轩、贺薇薇

星标🌟“中国记协”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点击“在看”,和新闻人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