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农精准预测,给记者上了一课!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7-21



河南是产粮大省,今年“三夏”大旱,旱情快速蔓延,给河南的秋粮播种带来不小挑战。
今年三夏(夏收 夏种 夏管)生产,河南日报记者刘一洁多次前往麦收现场。在这里,她看到未雨绸缪的农户、辛勤工作的专家……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度过了旱情难关。
刘一洁受邀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她近两个月来的所见所闻。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 老农精准预测,给记者上了一课!

‍本文作者:刘一洁


(一)


今年“三夏”大旱之年,这是早在5月份采访过程中,数名种粮大户、农技专家已经预见了的。干旱少雨对于麦收来说是个好事:机器方便下地、麦子湿度也正合适。在“天帮忙”的情况下,历时15天,牵动人心的2024河南“麦收季”大幕落下。


但此一时非彼一时,干旱少雨的“天帮忙”到了夏播季却成了“帮倒忙”。


5月份以来,河南全省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偏少,加之进入6月正式迈入夏季,持续的高温天气导致土壤失墒严重,旱情持续发展,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6月5日麦收进入尾声,河南新乡卫辉市孙杏村镇南辛庄村种粮大户李道贵的麦子还直挺挺地立在地里,接受着阳光的“洗礼”,地头却不见他的身影。


“我在镇上买滴灌带呢,天不下雨麦子可以在地里再晒一晒,去去水分再收都来得及。但这麦子一收就得种玉米,赶紧备好滴灌带,到时候才能不耽误啥。”


不一会儿,李道贵开着车拉着滴灌带出现在了地头。“今年旱,咱早点准备准没错。”这一季麦子还没收到库里他已经在置办玉米种植的灌溉设备了。我当时对他“凡事预则立”思维感到赞叹,不过仍对他自信作出的天气判断表示怀疑,采访内容并未过多延伸,回归麦收。


很快,麦收大头落地,考验随之而来。河南省气候中心发布干旱橙色预警和高温红色预警,全省秋季农作物正面临着严峻“烤”验,抗旱造墒保夏苗成为此前农业生产的关键任务。我突然想起李道贵的“预言”,惊觉他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优势尽显,便想着再次去了解一下情况。


6月12日一大早,李道贵就来到了地里,和我预想的不同,面对高温干旱,他此时显得气定神闲。走到地头机井旁,打开滴灌带的阀门,咕噜噜的声音从水带里传出,一滴一滴的水滴在了玉米的根系处。


“这就行了,我设定好时间到时候再来把阀门关了就可以,足够农田解‘渴’了。”李道贵边说边在手机上操作,弄完就准备回家了。


“不打无准备的仗”在李道贵的地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


好在“天给力”,没让庄稼等太久。


6月15-16日,在人工增雨和自然降水的共同作用下,河南多地普降喜雨,干渴已久的农田终于“喝上”了“解渴水”。


17日天气放晴,我们一行开车刚走进新郑市城关乡薛庄村,就听见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停车走进麦田,便看见几台播种机在田里来回穿梭忙个不停。



“光知道下雨了可不行,得看看这雨下得够不够,算不算有效降雨,对秋粮有没有实际帮助。”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耕作与栽培研究室主任、省秋粮专家指导组组长乔江方正蹲在地头,手拿一把小红铲往下挖土。


挖到距离地表12厘米处,土壤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层。“你看挖到这儿土还是湿的,可以说这次是有效降水,缓解了前期高温干旱天气造成的影响,这对播种是非常有利的,基本能保障玉米出苗了。”乔江方舒了一口气说道。



这块地的灌溉条件不是特别好,浇一块种一块的种植方法效率低、花费高,难以大面积适用。可农谚言“夏季田,早一宿,高一拳”,玉米生长周期较短,不及时播种,很可能造成减产。


种粮大户苗振清种有600多亩地,千等万等终于等来了这场“及时雨”,心里的石头可算落了地,“这场雨来得太及时了,不仅有了好墒情,种子立马能下地,还省了一笔浇水钱,按照一亩地50块的浇水标准,能省3万多块钱呢。”


(三)


秋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关键,为有效应对高温干旱,数名专家奔赴田间地头,护航“三夏”。


6月20日,孟州市城伯镇岳师村村头的一块农田里,种粮大户于秋霞顶着烈日在田里来回转悠,“这咋不见出苗呢,种下去都一周多了还没动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于秋霞种有120亩地,为了不误农时,在雨来之前,她就已经先浇地把玉米种上了。可迟迟不见玉米苗钻出土,让她犯了难,生怕因为土壤墒情不够导致玉米无法出苗。


省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小麦所助理研究员程红建正用手轻轻拨开表层土,查看玉米播种的情况,“你看,种子已经发芽了,雨水让土壤的表墒和底墒接住了,不用担心出苗问题。出苗后可以适当缓浇水,利于玉米蹲苗。”


于秋霞的农田今年首次实施玉米密植技术,一亩地有5000余株玉米,新的种植方式让她心里没底,听了程红建的话,才算是吃了定心丸,放下心来。“专家不仅能为作物‘问诊’,还能缓解我们的‘心病’。”


玉米种下,夏管“上马”。爱琢磨的于秋霞又在考虑玉米后期的浇水追肥技术:“究竟是喷灌好还是滴灌好?滴灌带是铺在宽行间还是窄行间?”程红建帮她分析了两种模式的利弊,详细解答:“滴灌技术不仅节水节肥,而且水肥可以直接浇灌到玉米根系,灌溉效率高、用工成本少。”


于秋霞一扫之前的担忧,对秋粮丰收满怀期待。


河南是产粮大省,今年“三夏”大旱,旱情快速蔓延,给秋粮播种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前后历时25天,截至6月22日,全省夏播基本结束。


夏播有序收官的背后,经验老到的“土专家”早作打算、气象等各部门“趁云增雨”、种植农户趁墒抢种、科技专家“奔赴”田间为农解惑……河南旱情基本解除,我在现场,可以说,水是基础,人是关键。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更多阅读

上次直播被网友说“话多”,这次咋办的?

上了这艘船,记者懂了重庆人!

土耳其老人登上长城,将这张照片举过头顶……

速看!这些单位正在招人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任金蕊 彭婕妮 林芝瑶

实习:郭玉蓉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