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律师行业的危与机

智合 2023-08-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云端数据IP Author 云端律师团队

作者 / 王小敏

来源 / 云端数据IP


  引子  

新冠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影响了2020年开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有很多人在反思这场不亚于战争的病毒灾难,是如何快速的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甚至很多人的生命的;反思我们在抗击这场疫情战争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和漏洞;反思政府机制和社会机构在这场全民社会治理“大考”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反思......等等众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作为一名具有情怀的法律人,我也在反思我的职业,反思我所在的深圳这座城市的律师行业。取这样一个标题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杞人忧天,而是作为一名深圳律师,一名深爱这座城市和这个行业的人,对其因爱而生的自我反思与鞭策、激励。反思不是为了批判,更不是为了贬低,而是为了看见未来,构建未来。

需要声明的是,本文无意引发行业或地域争议,仅表达个人日常律师执业观察之感悟和拙见,或有认识不足,洞察不明之处,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以交流促发展为本文的出发点和宗旨。



深圳梦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是很多第一次来深圳的人印象最深的一句标语,它是这座城市的符号,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图腾。任何一个来到这座城市的人,都怀揣着一个深圳梦,一个你我心中共同的“中国梦”,在这里创业,在这里成长,在这里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偏远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与“北上广”齐名的中国四大一线城市,创造了世界奇迹。深圳的企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企业,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平安、大疆等等,不胜枚举,占据了中国民营企业排行榜的半壁江山。这是深圳的“硬实力”。

但作为支撑这座城市另一面的“软实力”,深圳律师行业如同深圳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行业一样,远没有其“硬实力”那么强大。作为服务行业,深圳律师行业与深圳在全国的经济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并不匹配,也与深圳具有中国“硅谷”之称的科技创新之都的地位相差甚远。深圳律师行业要达到深圳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影响力高度还需努力筑梦前行。



深圳律师


在目前中国的律师行业,北京律师是公认的全国第一,行业领头羊,无论是律所规模、名气还是行业影响力,都遥遥领先。行业内历史较久的所谓“红圈所”大部分都是北京律所,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很多“精品所”,也大都是北京律所。

这些北京律所,不仅仅是服务北京市场,而是放眼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他们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开分所,设立办公室,在当地招兵买马,吸引当地优秀律师加入,有些甚至直接兼并收购当地律所,以快速实现本地化扩张,同时完整的保留了其北京律所的品牌。与其类似,上海律所紧跟其后。京沪两地律所在全国的布局和行业地位远超其他地区律所

反观深圳律师行业,能与北京、上海律所整体规模和知名度相媲美的律所屈指可数。根据深圳律协的数据,深圳目前共有律师14739名,律所913家,其中个人所达292家,占深圳律所总数的近1/3。其中律师人数百名以上的规模律所除了华商、广和、晟典、卓建等少数几家本土老牌所之外,其余的主要都是北京或上海律所在深圳设立的分所。

而且京沪律所仍在深圳加速扩张,每年都有北京和上海律所在深圳开设分所,或新设或兼并。仅2018-2019年,就有高朋、浩天信和、京师、立方、安理、奋迅、中闻、海华永泰、汇业、兰迪、瑛明等数十家北京或上海律所在深圳设立分所,并且通过提供一定优惠政策或支持措施,源源不断地吸收深圳律师,效果显著。其中有一家北京律所在深圳的分所新设立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吸引了200多名深圳律师加盟,快速在深圳实现了规模化集聚效应,这是很多深圳本土律所多年都无法达到的不可想象的数字。

深圳本地的律所大都是人数只有两位数甚至个位数的律所,无论在律所规模还是律所知名度方面,都远远比不上北京律所,也比不上上海律所,某些方面甚至还落后于杭州律所

从律所扩张的版图就可见一斑,北京的律所在全国甚至全球开分所,上海律所紧随其后,杭州有些律所也在全国布局,开始在深圳设立分所,比如2020年初刚在深圳设立分所的天册。但却很少见到深圳的本土律所去做全国布局,即使有也大都停留在广东省内或周边城市设点,有些甚至仅在深圳市内各区设点,能像京沪律所一样在全国各省市都有布局设点的几乎没有,更别说在海外设点了。

在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和知名度方面,深圳律师还有很长的追赶之路。

而在整体创收和专业化方面,深圳律师同样与京沪律师存在较大差距。京沪律师的整体创收多年以来在全国保持数一数二。之前热播的律师剧《精英律师》,描写的就是北京律师执业群像,每小时高达数万元的律师咨询费,以及高大上的办公环境及职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社会公众对律师职业群体的认知。艺术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该剧因剧情与律师行业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受到颇多律师界朋友抨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有助于提升律师特别是北京律师在社会公众中的专业形象。毕竟是影视艺术而不是纪实片,所以律师朋友们就不要太较真了。中国太缺乏律政类型的剧集了,应该多拍拍,最终会对这个行业有好处的。

有点跑题了,回到本话题。网络上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底,北京律师业务收入234.68亿元,律师32205人,人均年创收近73万元;上海律师年创收与北京旗鼓相当,律师23975人,人均年创收达99万元;深圳律师2018年的具体创收数据未查到,但根据网络数据,人均年创收约为50万元,总创收大约为65亿元。无论是总创收,还是人均创收,深圳律师与北京、上海律师差值均很明显。

在专业化方面,北京、上海律师也走在各种高端、新兴业务的前沿,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全国大部分的国际贸易、反垄断、上市并购、金融证劵、海外投资等传统高端业务,基本被北京、上海的红圈大所或精品所包揽。以IPO上市业务为例,根据证监会的数据,2019年全年IPO通过数排名前十的律师事务所中,有八家是北京律所,其余两家分别是上海锦天城和广东信达。其中广东信达是深圳的本土律所,IPO业务是其主打的传统强项业务,这也应该是深圳本土品牌律所在高端业务领域与京沪律所竞争中排名最高的了,在其他高端业务领域,鲜见深圳本土律所能进入榜单前十。

而在新兴业务领域,比如环境保护、体育娱乐、生命科学、旅游酒店、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等领域,京沪律所和律师也是名列前茅,常年霸占如ALB、钱伯斯等各种国际律所或律师排名机构榜单前列,榜单上却很难找到深圳本土律所或律师的身影。深圳律师也似乎缺乏积极专研和开拓新兴业务的动力与决心,以笔者常年专注的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业务为例,目前国内从事这块业务的律师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深圳律师涉足这块业务的并不多,很多律师甚至压根儿不知道有这块业务,也不清楚这块业务具体做什么。

新兴业务领域不能缺少深圳律师占位,否则,我们拿什么来与京沪律师竞争?如何与广州杭州律师竞争?与不断扩充法律部门的“四大”竞争?

当京沪律所特别是北京律所,将其专业化、品牌化优势持续铺向全国,京沪律师在全国各大城市主动出击,举办和参与各种专业培训、学术会议、法律论坛,不断对外输出自己的专业观点、影响力和树立专业化品牌形象,抢占全国市场客户的时候,大部分深圳本土律所和律师还在争夺本地传统的各类型民刑业务,甚至相互之间低价竞争,“万金油”律师仍然大行其道。虽然也有少数律师在加强专业化建设和输出,但这些力量远远不够。

值得警示的是,当深圳律师还在讨论和思考探索专业化的时候,京沪律师已不再满足于专业化,而已迈向行业化纵深发展,在专业细分领域不断精进,在新兴垂直市场进行前瞻布局。深圳律师追赶的步伐不仅得加快,还得想办法不被落下太远。



深圳律师怎么了


虽然深圳律师界已谈论了多年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但目前来看,该“三化”建设仍然处于摸索之中,尚未成熟。

与京沪律所相比,无论是在规模化、专业化,还是在品牌化、国际化建设方面,深圳本土律所均已全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与深圳本土品牌企业在全国甚至全球市场的强势地位极不相称。笔者作为深圳律师的一员,难免时常心中感到困惑和愧疚。深圳律师怎么了?

也许很多人会说,北京和上海律师具有天然的先天优势。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汇聚了全国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科研等资源,京沪律师享尽这种综合资源优势,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术方面的优势,先天就比全国其他各地律师“技高一筹”,发展得最好也理所当然。这种观点确实有其道理,但绝对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也不能成为深圳律师落后于人的自我慰藉的借口。

因为深圳作为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中国民营企业和服务业最发达的城市,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城市,中国的“硅谷”,其律师行业的发展也有其先天的优势,也理应发展得更好,但为什么始终难以与京沪律师齐名?值得深思。

或许有人会说,深圳律师低调,闷声发大财。也许吧。但有时候作为旁观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深圳大学法学院左德起教授曾经撰文说过,“深圳律师虽有诸多比较优势,但在规模发展上缺乏’立足深圳走向全国’的胆识与魄力。这一方面反映了能力视野的不足,也显示出深圳律师在积累创新经验与竞争管理经验上的不自信”[1] 。

无论是否赞同左教授的观点,但客观来说,在这方面我们确实还没做到业界最好、最顶级,这一点我们要敢于承认。

曾经参加一个知识产权保护论坛,有深圳律师问华为公司首席法务官宋柳平先生,问华为需要什么样的律师?深圳律师能为华为提供哪些法律服务?宋总的回答是相应的专业服务能力,即需要律师具有国际化视野而且比他更专业,懂得更多,能够支撑华为在全球的发展。这对深圳律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深圳本土跨国企业对深圳律师的期望。

一面是能力,一面是勇气与决心。除了专业能力,也要有发展和改变的勇气与决心。如左教授在其前述撰文中所说,“深圳律师在队伍壮大的同时,应当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各自为战’的传统而又狭隘的生存理念,转换思路将律师业务的内容、模式及时升级换代”。

改变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放弃,要放弃固有的思维理念,放弃原有的利益和舒适圈,甚至放弃原有的律师业务。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决心。



机会与希望


律师行业的生态往往是由资历深厚的老律师们主导和构建的,对于执业多年的老律师来说,改变谈何容易。因此,青年律师或许才有改变的激情与动力,也应是深圳律师行业中的最大变量。

幸运的是,青年律师在深圳律师行业群体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很多青年律师已在各自的执业领域取得不小的成就,他们在深圳律师行业发展中的份量也越来越足,在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另外,深圳律师行业每年新增数百上千律师,其中大部分是青年律师,他们是未来深圳律师的中流砥柱。因此,深圳律师特别是青年律师的改变之路决定了深圳律师行业未来的发展。

深圳从来不缺人才,不缺年轻人,也不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深圳律师行业应紧抓深圳的人才与创新优势。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将其真正的融入到深圳律师行业中,将其真正的转化为深圳律师行业的竞争力,对深圳律师来说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圳律师最大的机会与希望。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少不了深圳律协和深圳市司法行政部门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为深圳律师在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行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人员培训、行业监管、专业宣导等,为提升深圳律师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共创深圳的“法治中国示范城市”。

深圳,还年轻。深圳律师,更年轻。年轻,就是希望


注释

[1]详见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7-01/03/content_3700752.htm




作者简介




王小敏,北京市炜衡(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前腾讯及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高级法律顾问/资深法务,深圳互联网学会特聘专家,云端律师团队创始人,具有十多年跨行业跨产品的多元复合型诉讼及非诉合规经验,主要服务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区块链、数字文娱、短视频、社交电商、网络直播、在线教育、TMT等数字经济和新经济领域。



责编/Joe 编辑/Willa  分类/转载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