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收藏】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何为好论文?如何写好论文?

王炳林 高教研修网 2021-03-17

专家介绍

王炳林,山东东营人,1961年10月出生,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项。



一、研究方向与论文选题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但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研究的选题并非易事。要经过一个反复推敲和协商的过程。

在选定的研究领域开展研究,撰写一些文章后就可以确定论文的选题。选题的大与小也是一个难题。一般说来,大都主张“小题大做”,即选择一个相对小的题目开展研究,可以写深写透,做出大文章来。要尽量避免选择一些大的题目,选择大题目,往往是泛泛而谈,难以深入。当然,题目的大小也是相对的。比如,相对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问题而言,研究一个人物相对小一些,然而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有大小之分。人物本身又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活动。题目无论大小,关键是找准切入点选择大题目,也可以从某个方面深入开展研究,在大中见小、大中见深。选择题目要根据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研究条件等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记得我当年选择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时也曾反复比较琢磨,最后确定写“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这显然是个大题目,无论邓小平理论还是中共党史学都是宏大的理论问题,如何把握颇费周折。张静如先生鼓励我要敢于直面重大理论问题,敢于进行理论探索,武戏文唱,研究理论问题要有史实依据,研究历史问题要强化理论指导。这篇论文的切入点是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分析开展党史研究、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在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分析邓小平理论对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的指导意义。有这样的切入点,就可以比较深入地探讨一些问题,对于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加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都有参考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论文获得答辩委员会的赞许,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二、干中学与学中干


要建立一块“根据地”不容易,而要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并收获丰硕成果就更非易事。确立了研究方向和选题,要把思路理清楚,把思想火花汇集成系统观点并清晰地表达出来,需要经历一个如琢如磨的炼狱过程。

一是带着问题学。确定选题后要查找资料和读书学习,既进行理论武装也寻找史实依据。写历史方面论文要坚持论从史出,在广博史料的基础上形成观点认识。写理论文章要有逻辑论证和事实支撑。无论何种论文,调研、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报刊资料极为丰富,各种书籍名目繁多,网络资料浩如烟海,然而当确定选题后,却发现自己写作真正需要的材料又是极难寻觅到的。这实际上需要有个淘金的过程。对于经典著作,要精读并深刻领会,这属于理论武装。对于一般性著作,要查阅并有选择地读,这属于知识积累。阅读这么多资料,如何记得住、用得上?关键是头脑中要有问题,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读。记得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开头有这样几句话:“硝烟散尽,尘埃落定,历史留给后人的是一座开掘不尽的智慧宝库。纷争已息,恩怨难平,历史为后来者提供了恒久不衰常说常新的话题。人类的经验智慧在世世代代的接力中积累,人们在不断的反思和继承中实现超越。”不少学生看后都表示赞许,并询问怎样才能写出有新意的论文。确实,这样的内容不是轻易就能写成的,也曾经是带着怎样写好文章开头的问题进行苦苦思索。记得当年至少有一周的时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包括失眠时都在想同样的问题。所谓的“顿悟”是长期思考的结晶,功夫在诗外或许就有这层含义。现在的研究工作都强调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既包含在选题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在日常学习中要经常思考问题,特别是思考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有问题意识,读书就有兴奋点,记忆就深刻,就容易引发思考,受到启发,找到灵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时在翻阅一些报纸或者看电视过程中都会因为某句话或某件事而受到启发,获得灵感而豁然开朗。问题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若没有问题意识,对一本书可能读完后面忘了前面,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

二是善于构思。写一篇文章,灵感很重要,但更需要谋篇布局。构思一篇文章的结构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从标题的选择与凝练到整个文章的框架结构,从重点问题的解答到材料的选择,都需要反复思考琢磨,不仅是坐在书桌前要思考,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思索,散步或乘车时往往是思考的最佳时机。真正思考清楚了,框架结构清晰了,能够列出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和要点提示了,写起来就比较顺手。

三是干中学。撰写论文需要前期的积累,如果没有前期研究基础,没有写出若干篇像样的文章,就直接拿出高质量的论文恐怕是困难的。确定选题后,应该先就一些问题写一些文章,并应达到发表的水平。但是,有些对于写论文的畏难情绪比较大,有的甚至感觉无从下手,迟迟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是否方法不得当?是否需要进行文章写作方法的培训?这样的工作有时是需要的,但最关键的不是方法,而在于是否敢于尝试,是否勤于动笔。就是说,最重要的是在干中学,要在持续不断的写作中学会写文章。写文章有技巧、有方法,但法无定法,各有特色,只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文章的呈现形式和文字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磨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读再多的书、有再多思想火花、学再多的写作方法,若只是停留在说的层面,也很难提高科研能力,甚至会导致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如同学习游泳,无论在岸上学习多少蛙泳、仰泳、自由游的动作和技巧,无论听教练讲解多少遍水中换气的方法,如果不到水中体验和锻炼,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写文章也是如此,只要从小的文章写起,持之以恒,就会对标题凝练、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有深刻的体会,熟能生巧,在此基础上对撰写大部头的学位论文就更有信心,也会得心应手。所以,在干中学,会提升学习效率;在学中干,早出成果,会不断增强学术自信,保持旺盛的学术创新能力。

三、指导中的“说”与“做”


首先看立意是否新颖,观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严密。有些往往是开始感觉选题重要,但真正落实到文字则显得单薄,或说理不透彻,或逻辑不严谨,或论证不充分。这就需要找老师指出重点或难点所在,在关键之处甚至要加写几句话,更多的则是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应着力思考的问题和方向。

研究方法很重要。一些文科不太重视研究方法,以为能写出文章就是好方法。其实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对于方法还要区分思想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比如唯物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法等思想方法属于指导原则,而个案研究法、计量分析法等方法则属于工具性的具体方法,在使用中要有所区别。当然也应注意,研究方法和论文呈现方式并非一一对应,不能把研究方法当作论文呈现方法,否则论文就会显得单调和枯燥。比如,历史研究要坚持论从史出,但论文呈现方式可能是夹叙夹议,也可能是以论带史。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3页)

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有这么几个。一是摘要。摘要本应摘出论文要点,通过摘要看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提炼摘要的过程也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二是目录。文章题目不宜过长,要善于概括凝练。层级要一致,一般是章节目三级标题。目录要保持一致。三是注释。引用他人成果要标明出处,这是十分重要的学术规范。一篇论文的格式要统一,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四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展现论文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些基本的经典文献都没有参考很难说这篇论文会有什么创 新之处,如果列举的文献都是一般化的甚至不靠谱的或者网络上的资料,也难以想象论文会有很高层次。 

◆ ◆ ◆

本文来源:壹学者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亦宁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其他公号如转载本公号编辑的内容,务请在篇首醒目位置标明转自高教研修网。



推荐阅读

1.【收藏】申请到国家级课题的1696位往届参会优秀教师名单2.【邀请函】项目申请书专家“二对一”深度辅导会(千余位指导专家。线上线下同步。1月2日—2月5日。)明天发布重要消息,别忘了关注我们哦。

欢 迎 关 注


了解更多对课题立项和

论文发表有帮助的权威信息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