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卷宗新展|食物图景:餐桌上的星球计划

JUANZONG BOOKS 卷宗书店
2024-09-07



你是否想过,

餐桌上的食物是如何与我们的星球联系在一起?

例如,一块炸鸡为何与南美洲热带雨林的生息紧密相关?

海平面的上升又将给我们的一日三餐带来怎样的威胁?



食物不仅是每个人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也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重要媒介。而正是由于食物的普遍性和日常性,我们往往忽视了它对于人类文化、经济以及生态产生的巨大影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António Guterres) 在 2020 年发表的演讲《我们星球的现状》中明确指出,粮食系统是我们无法在地球生态边界内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次展览以食物图景为主题,旨在以跨学科的视角呈现食物与生态、文化和经济等领域的多重关联,启发对当今全球食物体系的创新思考。



食物设计是近十年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具有融合文化、生态、健康、社会的跨学科属性。尤其在后疫情与后碳的背景下,食物设计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路径之重要性逐渐凸显,在以下四个维度从策略到行动发生着转化:以“人”为中心转向以“生命”为中心;以“物”为中心转为以“超物”为中心;为“消费”设计转为“危机”设计。



本次展出作品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研究性课题《气候货币计划:食物图景》的研究与学生作品为基础,回应了在危机与后碳时代中的以下问题:


如何用食物来设计物种间关系?如何减低食物消费中的碳足迹?如何利用食物垃圾?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何生产食物?如何解决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未来食物设计有哪些可能性?



展览由一场精心布置的“晚宴”开篇,盘中所盛放的十二道“菜肴”经过精心挑选,由花粉、土壤、种子和化肥等十二种颗粒构成,代表了人类食物系统与星球的紧密联系。试管内的每一种液体也是星球食物图景的一个缩影,从生命之源到“寂静的春天”、再到无所不在的棕榈油衍生物。这一场“晚宴”希望帮助观众打开对于餐桌上日常食物的想象,将思考延伸到全球范围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与展出作品发生更加深入的对话。



展览第二站位于卷宗盒子空间内部,以隐喻着现代工业食品体系的超市货架为原型,所展出的九件作品从气候变化、全球饥饿、鲑鱼产业链和跨文化交流等角度出发,向全球当代食物图景发问,并以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创新性提案。与展览相关的研究以及《气候货币计划:食物图景》教学成果汇集于两本书籍之中,一并展出。



展览的终篇聚焦于“后食物”,思考巨大的食物浪费和食物系统垃圾带来的生态经济压力和蕴藏的潜力。55个由“食品垃圾”制成的模块展现了通过食物系统废弃物创建更具弹性的食物系统的可能。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灾害频发,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这样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变化当中,遗传资源的保护可能是其中应对生产系统中可持续性、弹性和适应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作品“无尽的自然:为多样性设计”希望通过植物学、计算力和想象力与其受威胁的生态系统的联系之间发生关系,创造出对生命系统不断变化的数字反映。


◉作品“无尽的自然:为多样性设计”,黎超群


世界正处于“饥饿大流行”之中,冲突、冠状病毒和气候危机有可能使数百万人陷入饥饿,饥饿越来越成为我们应该谈论的话题。如何寻找一种方法缓解地区饥饿事件,如何增加地区应对饥饿事件时的弹性? 


作品“ALGAE+” 从可食用微藻的角度出发,尝试以藻类作为营养补充剂,并与在地食物结合的方式缓解因气候、冲突、自然灾害等原因形成的急性饥饿事件,并提高地区应对急性饥饿事件时的弹性。


◉作品“ALGAE+” ,檀松冶


作品“富裕荒原”着眼于整个食物系统的底层逻辑,通过设计桌面游戏,来使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作为“系统”存在的食物体系。宏观上以平衡经济与污染这样整体命题来激发玩家思考,而把“温饱”这样的重要且基础的问题作为整个游戏的背景配置给每个玩家。玩家既作为个人需要保证日常生活中的温饱问题,也作为食物系统的构建者,需要建立起一个可行的食物体系。


◉作品“富裕荒原”,刘铭




鲑鱼能成为全球餐桌上的最爱是挪威的发明。1970 年,Ove 和 Sivert Grøntvedt 兄弟在挪威峡湾中成功将世界上第一条养殖鲑鱼放入围栏,并由此开始进行大规模养殖与运输。现如今,挪威三文鱼不仅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鱼,同时也搭上日本料理的便车成为其代名词之一。这种被人为塑造的流行饮食文化背后,随着资本与消费者欲望的增加,也开始出现了诸如产业链畸形、生态食物链被破坏、过度捕捞、动物福利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鲑鱼处方”项目将鲑鱼疾病与饮食体验结合,将配料制作成对疾病进行抵抗的“药物”,配合就餐流程,使人们在饮食过程中理解这顿美食背后的故事。


◉作品“鲑鱼处方”,吴雯萱


在作品“气候食谱:隐性饥饿指南”中,艺术家质询大众的膳食权力是否被资本与媒体所裹挟?在主流话语的背后是否存在另一种被隐匿的真相?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否搭建一种基于行动者网络框架的工具,将一切相关元素(去中心化个体以及组织亦包括非人物体)连接起来,构建成一种全新的认识工具,将不可见的因素可视化,去更好的感知不同气候条件影响下的隐性饥饿信息。


◉作品“气候食谱:隐性饥饿指南”,赵恒阅


不同文化中代表性的食物形成文化符号。在“帐篷区-食遇食欲食语”项目中居于北京的留学生和本地学生在帐篷里相遇一起吃饭。从饮食开始,就气候、各种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对话,成为形成关系的契机。


◉作品“帐篷区-食遇食欲食语”,裴炫珉


与茶,咖啡一样,糖在大航海时代成为殖民地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糖作为一种营养补充为人类生存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同时它又时脆弱的,被滥用,被利用,被盗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作品“糖与身份”用天平的状态与糖业现状对比联系,用一条线连接起健康、生产、环境、政治与贸易。


◉作品“糖与身份”,啸宇




食物浪费和损耗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指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损耗或浪费,这些食物足以养活 20 亿人。食物浪费不仅仅意味着食物本身的浪费,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土地、能源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无效消耗,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估计表明,8-10%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与未食用的食物有关。

 

“垃圾食品的再重塑”项目遵照循环设计理念,通过记录普通三口之家一周内丢弃的厨余垃圾总量和类型,建立针对食物浪费和厨余垃圾管理的特色数据库。进而利用实验探索未来家庭自制生物塑料的可能性,使得厨余垃圾的可持续处理方式更加详实和具体。


◉作品“垃圾食品的再重塑”,柳思缘


作品“阿比鸠斯:面料烹饪艺术”关注“颜色泄漏”问题,探索人类将自然分类为不同、可定义和可量化的组成部分的愿望如何忽略了自然的本质。经过二十多种材料的初步实验,通过制作指南书籍的方式将观者带入情境:以天然色素开始,以寻求可替代的植物、动物纤维为过程,研究了食物面料的“纺纱”、“编织”,为面料应用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便利的就地取材的可能性,也为缓解服装纺织产业链带来的生态危机(雨林危机、土壤危机、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作品“阿比鸠斯:面料烹饪艺术”,吕思缇



◉学术主持:宋协伟

◉策展人:景斯阳 / 刘诗宇

◉监制:邓圆也

参展艺术家:黎超群 / 刘铭 / 柳思缘 / 吕思缇 / 牟英洁 / 裴炫珉 / 檀松冶 / 吴雯萱 / 啸宇 / 赵恒阅

展陈设计:黎超群 / 檀松冶

视觉设计:赵恒阅

◉展览执行:柳思缘 / 吴雯萱 / 刘铭

◉摄影:吴雯萱


编辑:杨睿涵

◉项目团队田雨 / 陈震


出品方卷宗书店

支持机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危机与生态设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卷宗书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