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95年,杭州日报头版 2024年,浙江日报头版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7-21



1995年8月25日,杭州日报头版刊发一封“求援信”,轰动全城。


2024年5月20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发一篇报道,讲述后续。


是什么样的动人故事跨越近30年,仍被铭记?


浙江日报记者黄小星、陈伟斌、倪雁强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1995年,杭州日报头版  2024年,浙江日报头版

本文作者黄小星 陈伟斌 倪雁强

今年4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姜军收到一封故人来信。



往事历历在目——


1994年,我国对口援藏大幕正式拉开。1995年5月,时任杭州市江干区委常委的姜军随浙江首批援藏队伍奔赴西藏,担任那曲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经过走访调研,他发现那曲教育问题非常严峻,亟待解决,于是向“大后方”杭州发信求援:“每个杭州人少吃一根棒冰,少抽一支烟,省下的钱可以建三四所希望小学……”


姜军写给时任杭州日报总编辑舒士越的“求援信”。


1995年8月25日,《杭州日报》头版刊登出这封求援信,很快传遍杭州,民众涌进捐款点,一周时间募捐超过225万元。


次年,那曲借助这笔爱心捐款建起四所希望小学,其中一所命名为“那曲杭州希望小学”,达扎旺堆正是该校的首批学生之一。


来信朴实动人。


“当时来了一群笑容满面的浙江叔叔,给我们在校名石碑前拍了一张大合影。拍照时,我就站在第一排正中间。那天的情景,让我和30多位同学终生难忘:从此我们有新校舍了,再也不用忍受刺骨的寒风了。”


原来,您就是浙江叔叔中的一员,当时,正是因为您发起的募捐行动,改变了我们的困境。


“我们很多同学都已长大成材,不少同学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家乡工作:曲德在那曲市高级中学任教、贡桑木兰在那曲市民政局、次多在油恰乡任教……而我也从西藏民族学院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从事教育工作,一干就是19年。”


……


达扎旺堆在给孩子们上主题为“爱”的课。浙江日报记者 倪雁强 王建龙 摄


30年过去,希望小学怎么样了?孩子们怎么样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西藏日报社组成联合采访组,出发寻找答案。


(二)


那曲平均海拔4500多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在这里采访,高原反应是要过的第一关。


那曲。浙江日报记者 倪雁强 王建龙 摄


越野车在广袤的原野公路上疾驰,随着海拔攀升,高原反应逐渐显现:头疼、呕吐、心跳加快、血氧饱和度降低、呼吸急促……


我们找到了达扎旺堆。此前,他接受过多轮采访,熟悉采访“套路”,但我们不太满意一些流于表面的讲述,想真正抓到共情的“活鱼”。


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在耐心细致的沟通下,更多细节浮现:长大后的达扎旺堆通过资助残疾孩子,来延续这份爱。

另一路记者则抵达念青唐古拉山脉下海拔4700多米的香茂乡中心小学,也就是曾经的“那曲杭州希望小学”。


香茂乡中心小学(原“那曲杭州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阳光下快乐成长。浙江日报记者 倪雁强 王建龙 摄


学校所处的位置牧野苍茫,远方云层山脉并肩,京藏高速和青藏铁路交错。场景壮阔,是极好的环境素材。


更令人惊喜的是师生。


老师丹增尼玛在办公室里告诉我们,他曾是这所小学的毕业生。小时候,他最大的学习动力是离开这里。然而,走得越远,他越发现,这里需要他。于是他决意回来,回到小学母校。


操场上,孩子们的红脸蛋时刻洋溢着欢笑,真诚、生动、质朴、天然。他们会大胆地走上前,和小伙伴们一起勾肩搭背摆pose,声音洪亮:“能不能给我们来一张照片!”


香茂乡中心小学(原“那曲杭州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阳光下快乐成长。浙江日报记者 倪雁强 王建龙 摄


拍完照,呼呼啦啦散去一群,又涌来一群……有个高个子的小朋友突然转身跑到我们面前,面容严肃,眼神有光,问:“你们希望我们未来成为怎样的人?”


这让大家一时词穷,只好脱口而出一句“老生常谈”:“希望你们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孩子们认真、清晰地回应:“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的!”


事后想来,这一幕真实动人:正是因为有希望的土壤,才能孕育出对未来的畅想。

(三)

截至2022年,全国先后有10批共11900名援藏干部人才奋战在高原各地。


我们意识到,两封信只是一个切口,背后还有一段段激动人心、波澜壮阔的历程。


“阿里最远,昌都最险,那曲最苦。”


浙江日报记者倪雁强(右)、王建龙(左)正在采访拍摄。西藏日报记者 万靖 摄


在十多天的采访中,我们在浙江那曲援藏指挥部,与指挥长、干部人才倾谈,记录他们在艰辛环境下的不屈精神;


浙江日报记者倪雁强(右)、王建龙(左)正在采访拍摄。西藏日报记者 万靖 摄


我们冒雪挺进堪称“那曲最苦”的班戈县,在风把门帘吹出大洞的县人民医院里,听“组团式”医疗队如何为高原人民驱散病痛、带来新生喜悦;


在雪山环绕的嘉黎县仓康村,我们捕捉到藏族农牧民在家庭日常生活场景中,享受着绿色发展的具体成果;


在聂荣县尼玛乡铜龙村,我们从牧民群众的家居布局中发现了生活的蝶变;


在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采访“组团式”援藏教育,我们获知很多教师选择“续援”,是为让这里的孩子实现更多可能……


返回杭州后,我们对海量采访素材展开整理,撰写稿件、制作视频,找寻当年那场爱心活动中的参与者,并持续布局后续传播端……


浙江日报记者倪雁强(左)、王建龙(右)正在采访拍摄。西藏日报记者 万靖 摄


这些一步一个脚印寻觅来的现场采访素材,真实且动人。我们也更感受到援藏干部人才兢兢业业的奉献、扎扎实实的成果。



整组报道横跨多地,受访人物近50人,文字实录超10万字。自5月20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跨越三十年的两封高原来信》至今,浙江日报、潮新闻、钱江晚报等媒体已推出相关报道30多篇,全网传播总量超3500万。报道也在西藏当地媒体同步刊发。

记录下变迁与希望,这是我们的使命。


浙江日报记者陈伟斌(左)、黄小星(右)在浙江援藏指挥部外合影,这是两位记者搭档的第十年。浙江日报记者 倪雁强 王建龙 摄


点击阅读报道:从“浙”到“那”,跨越30年的两封信!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更多阅读

“我一普通老百姓,你为什么来拍我?”

记者:人被咬伤,大家却松了口气!

醒醒,芒种了!

枪声响起,新华社记者连夜增援!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任金蕊 彭婕妮 林芝瑶

实习:黎苑婷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