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题结束!“舆论极化”这个专题一定要看!|专题押题01

爱传播新传考研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4-08-29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2024广播电视学考研群 594514955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

后台回复“答题冲刺班”,带你开启弯道超车

后台回复“真题训练营”,参与百日题海战术

后台回复“实务突击班”,走好实务第一步


除了每年考烂了的专题,我们还能学习哪些专题实现提升,拓展知识面,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


本专题系列推文第一篇,我们就来看看“舆论极化”


舆论和极化是社交媒体时代大众传播中群体互动研究的两个关键问题,关于时事热点的考察涉及到这两点的也屡见不鲜,但大多只是答到舆论失控和群体极化等,并未涉及到舆论极化。


事实上,在经历过疫情的舆论场变化、山西雨灾报道等重大新闻事件后,“舆论极化”在今年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在《国际新闻界》等核心期刊上也有数篇高质量论文发表,引发广泛讨论,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学习,并应用到答题当中。



播播带着“舆论极化”的专题笔记来啦,整体框架参考如下:





舆论极化的基本概念    


#1

 相关概念

舆论极化:是一种将人们分为两个在某个话题上观点完全相反的群体的行为,舆论极化是一种群体观点两极分化的现象。舆论极化是人们原来就有的某些价值或立场,通过数字媒体平台机制,不断向偏差方向发展,最终形成极端的观点及群体性的表达结构,甚至形成大量语言暴力现象。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是不愿意接受逻辑推理的,只有强烈简单的观念才容易被群体所接受,才能进入意识领域,变成一种强烈的情感。群体不需要理性,只需要想象力与情感。


面对突发事件,公众的注意力为其增添巨量传播因子,而个体的想象力与情绪化也导致其在短时间内形成倒逼主流价值判断的意识形态。


即舆论极化是基于群体意识的基础上,对目标事件或社会重大议题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其呈现出一边倒的压倒性传播态势,给社会带来了共识缺席与撕裂的负面影响。


#2

 极化主体的界定

群体极化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机制普遍存在于法律判决、道德判断、风险选择等各类群体讨论与决策的场景中,而关于其成因的探究则主要聚焦在群体决策规则(如少数服从多数)、社会规范、信息环境等问题上。


另一方面,政治领域研究中的极化则主要指代态度、情感或政治立场的极化,这类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描述社会公众形成的群体间对立、分化或群体内集中、同化现象,并分析上述现象带来的后果与影响。


例如,意识形态两极化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导致了受众对媒体的怀疑与敌意或激起了受众的情绪化沟通。在新冠疫情这类社会应急背景下,极化就影响了关键信息的传播效率,甚至阻碍了受众对健康安全信息的认知。


综上,心理学关注个体、小群体范围内的心理过程;而政治领域关注社会公众在特定背景下局部涌现的群体分化或对立的动态过程。这种极化主体可以界定为:心理意义上的“个体”与政治意义上的“公众”。


真题链接:

group polarization(简答,西安交通大学334,2023)

论述说明群体极化(论述题,北京邮电大学,440,2022)

简述互联网环境下群体极化现象(简答,上海财经大学440,2023;简答,暨南大学440,2021)

集合行为的非理性化(简答题,河北大学,440,2021)

群体极化(名词解释,广州大学847,2020;湖南师大831,2019;华南师范大学440,2020;西南大学629,2019;北京工商大学334,2020;名词解释,东北财经大学,334,2021; 名词解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40,2021;名词解释,江西财经大学334,2021)


播播注:对舆论极化的研究国内外侧重点不同。国外对舆论极化的研究主要与政治极化密切相关;我国关于舆论极化的研究更多基于新媒体环境、数字时代等环境,从社交媒体、不确定信息等视角出发,以社会热点、舆论骂战等为研究对象。




舆论极化的表征    


#1

 具体表征

蔓延负面情绪:网民负面情绪是网络舆论极化场域中的一种客观存在,是网民对特定事件负面心理体验及负面情感反应,表现为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愤怒厌恶等消极的情绪状态。


首先,进入智能媒体时代,“公民记者”“自媒体”等生产主体激增,话语权下放,网民可随时随地对公共热点事件表达关注,个体情绪很容易受到某些激烈言论和煽动信息等的影响;


其次,舆论情绪是呈流动状态,群体成员的情绪可以相互感染,形成强烈共情,且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更能激发人们的分享欲望,传染性更强;


最后,在情绪驱动下引发网络舆论极化,各种消极情绪,如同情弱者、怨天尤人、仇富仇官等蔓延发酵,进一步影响舆论走向,加剧了舆论狂欢。


加剧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成见,意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中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概括、笼统的观念和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刻板印象虽然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是也会阻碍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常见的刻板印象有性别、地域、种族、职业等。 


挑动群体对立:当公共热点事件发生时,用户出于对事件的关注引发讨论,大量的意见汇集逐渐发生极化,呈现不同情绪对立的态势,进而引发群体对立,表现为个体过分热衷自己的群体、群体间偏见、群体间冲突和敌意等。


舆论极化后,群体之间的争执会加剧对立,两者陷于死循环的怪圈,常见的便是性别对立、地域对立以及粉丝对立等。


滋生网络暴力:在公共热点事件演化过程中,极易出现以正义之名实施的网络暴力。这既是社会暴力在互联网上的延伸,也是网络暴力在现实的扩展,在网络空间对当事人进行言语攻击,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会直接影响正常生活,达成“线上”“线下”暴力的联合。


#2

 相关案例

“重庆恶犬伤人事件”

“校内被撞身亡小学生母亲坠楼身亡”

“江歌妈妈被网暴”

“寻亲男孩刘学州因网暴轻生”

“粉发保研女生遭网暴后自杀”

“武汉糖水爷爷网暴事件”

“上海女子打赏外卖员被网暴自杀”

……


#3

 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网络暴力,无论是《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还是《刑法》都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首先是民事责任,《民法典》1024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实施侵权行为,要承担赔偿、道歉等民事责任。


其次是行政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最高可以处10天的行政拘留。


最后是刑事责任。《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023年9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出台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


真题链接:

集合行为中的流言特异表现(论述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40,2023)

如何理解集合行为中流言传播的几个特异点。(论述,辽宁大学440,2023)

简述互联网环境下群体极化现象(简答,上海财经大学440,2023;暨南大学440,2021)

社交传播情境中集合行为“信息流”的特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简答/论述题,郑州大学440,2020)




舆论极化的影响因素   


#1

 个体因素


初始偏见:每个个体的观点存在差异是舆论极化的基本前提,而且这种差异是人们在讨论特定问题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即人们常说的初始偏见。正如李普曼所言,人们对事实的看法取决于其习惯、所处的地位等,人们习惯用脑海中已有的概念去描述类似的任何事物。


由于生活环境、个人偏好、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人们对一些话题总会存在个人偏向性。一旦此类话题成为社会热点,人们就会带着初始偏见去参与话题讨论。


选择性接触: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可能是舆论极化的重要肇因。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接触和主动靠近与自己观念相似或支持自己的人和信息,而对与自己有冲突或矛盾的信息或人存在一种回避和抵抗的倾向。


尤其在新媒体时代,推荐算法为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内容,这恰好符合了选择性接触的心理,人们总是接触到“情投意合”的信息。这种有意识的选择性接触加上算法技术,将导致大众“信息窄化”,接触的信息处于既定范围内,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茧房。


#2 

群体因素


群体归属: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人们会根据自然身份、社会身份等属性,对自己进行社会划分,然后对自身所属的群体产生归属认知。个体常常会由于相似的兴趣爱好、阶级地位、价值观念等迅速聚集起来,构成一个个的小团体。


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这种群体归属既是对某一群体身份的认同,同时也划分了群体间的边界,而且意见分化逐渐形成,不断加剧群内认同和群间距离。


群体协同: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勒庞认为,当个体成为群体的一员时,更容易接受群体暗示并相互影响,从而形成集体意识,产生集体行动。


在身份认同与群体压力的共同影响下,群体内部成员逐渐使自我观点和行为向群体靠拢,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自我意识和判断,群体的观念和行为逐渐代替了个体的观念和行为,呈现出盲目、冲动、轻信的特点。群体内部意见高度统一,个体意见逐渐消弭。


群内偏袒:指偏袒群内成员而不是群外成员。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中,群体成员会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去评价和支持所处群体的观点,而对群体外的观点持抵触和排斥心理,有时还会有意识地寻找支持群内观点的各种证据,甚至人为扭曲事实。


在过滤气泡和固有选择性社会心理等因素下,一种群内高度偏袒、群外积极抵触的状态逐渐形成。在封闭空间中,原有信息和观点得到进一步证实和强化,对立观点之间的距离也逐渐扩大,从而产生“回音室效应”,舆论极化也会愈演愈烈。


#3 

媒介因素


去中心化的生产与传播模式: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网络空间信息爆炸式增长。在互联网匿名化、开放化、弱规范化的机制下,公众参与网络事件呈现出激进、随意、不可控等特点。


尤其在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的后真相时代,舆论场中充斥着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情绪化信息、虚假信息。


信息的广泛性(信息过载)与不确定性(信息匮乏)带来的恐慌感诱发了更多的讨论和极端行为。舆论场逐渐失去中心和平衡,呈现出多方力量的相互博弈,非理性情绪化信息为极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报道偏向:舆论事件是形成群体极化的重要条件,往往作为群体极化的重要载体。在海量信息、注意力稀缺及流量至上的网络时代,“眼球经济”显得至关重要。


不少网络媒体在呈现信息时,刻意迎合大众心理、纵容极端表达,不断强化自我观点和立场,以激烈甚至极端的方式吸引眼球,且常倾向于先报道负面的信息,而且有意突出对立的、不可协调的社会矛盾。


媒体更像一个热点话题的放大器,而不是事实的报道者,这种话题报道的偏向性进一步助长了舆论极化的形成。


算法技术:目前主流媒体仍然采用协同过滤算法,通过挖掘用户以前的行为数据来推测用户的内容偏好,并利用这些数据推荐用户喜欢的信息。平台设置各种算法推荐标准,一方面可摸清大众喜好,另一方面不断推送相关内容。


在帮助公众应对信息洪流,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时,也会产生过滤气泡,满足人们的选择性接触心理,让公众只看到自己喜欢的信息,不断强化既有观点,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茧房,引发了舆论极化。


真题链接:

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思(论述题,大连理工大学440,2023)

简述互联网下群体迷失的原因(简答题,四川外国语大学334,2022)

网络中产生群体性迷失的原因(简答,四川外国语大学334,2021)

网络环境下传播极化现象的表现、成因、社会影响(论述题,上大640,2020)




舆论极化的消解策略    


#1

 加强舆情风险预警,扼杀极化信息火苗

相关部门要精准定位,及时发现具有极化倾向的信息源。应对微博、微信、抖音甚至是QQ群等群体极化高发平台进行重点监测。同时要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在舆论极化监测中的应用,通过关键词过滤技术,捕捉信息海洋中的潜在苗头,从源头上降低舆论极化出现的风险。除此以外,辅以人工监测,提高内容判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主动公开事件信息,减少不必要矛盾点

应对舆论极化事件,最重要的是提供充足的信息。在量上要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向社会公布有关事件的详细信息,以免大量过度解读和揣测信息蔓延。在质上要提供真实、有针对性的信息,不避讳、不遮掩,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提供信息。缓解用户的“信息饥渴”,减少大众因信息匮乏和不确定性信息产生的焦虑和非理性化情绪,以免引发网络舆情和舆论传播。


#3

 制订动态应急方案,主流媒体积极引导

爆发舆论极化事件时,要抓住应对舆论的“黄金四小时”原则,与舆论扩散速度赛跑。在最短时间内理清事件,预估后果,制订方案。主流媒体的语调与引导方式已经被证实与舆论极化有密切关系。主流媒体应利用好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影响力、公信力和号召力,提升对舆论的引导力,掌握媒介话语权。通过主流媒体的正向引导、议程设置等减少网络中两极分化的问题。


#4

 调整推荐算法机制,传播多样信息内容

推荐算法实质上是一种自动匹配技术,能帮助大众在海量信息中选出所需内容,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但受流量至上的影响,算法技术反而成了舆论极化的催化剂。因此,要设计公平普惠的推荐算法机制,向大众推送多样的、差异化的信息,同时要以公开公正的方式给予各种信息同等曝光机会,构建一个多元的、百花齐放的公共网络空间。


#5 

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做到理性思考

网民是网络社会的最小单元,也是网络空间的舆论主体。如果网民自身媒介素养不够,缺乏理性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很容易被他人蛊惑。因此,不断提高网民媒介素养,让广大网民在网络生活中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舆论极化治理、构筑健康的网络舆论空间至关重要。


一方面,网民在接收信息时,对于各个机构、组织以及各类媒体传递的信息需要冷静理性看待,对于低俗暴力等不良内容应该坚决抵制,严格要求自己,避免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网民在对公共热点事件发表意见转载信息时,应在了解事件的完整信息后,客观理性地尝试参与议题,避免被网络意见领袖左右,或者被群体情感影响出现群体盲思,从根本上消解网络舆论极化现象的发生,营造风清气朗的公共舆论环境。


真题链接:

社交媒体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和引导措施。(简析题,重庆工商大学334,2022)

材料:网络时代群体力量表现为群氓的智慧和群体性迷失

1、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进行论证

2、如何扬长避短?(论述题,华中农业大学844,2022)

网络新闻治理的可行路径(简答,西北大学621,2023)

用传播学知识阐述饭圈乱象及治理。(论述题,武汉理工大学334,2022)

就社交媒体传播机制,谈谈信息疫情的传播特点和规范机制。(简答,安徽大学815,2021)

怎么规范和保障传播者责任(简答题,中科大334,2020)


参考文献:

汤景泰,徐铭亮,星辰.立场、情感、注意力与选择性接触:舆论极化的影响要素分析[J].国际新闻界,2023,45(01):132-156.

丁厚勤,姜凯宁.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极化现象探析[J].全媒体探索,2023(08):87-89.

郭明彩,张玉容.公共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极化现象浅析[J].科技传播,2023,15(15):102-105.

王晓培.从技术赋权到平台逻辑:社交媒体舆论极化形成与治理[J].中国出版,2023(14):11-17.

郭小安,何君琼.反态度信息与平衡信息接触对舆论极化的影响——一项在线实验的实证检验[J].国际新闻界,2023,45(07):25-46.

马得勇,黄敏璇.网络舆论中的态度极化与虚假共识[J].国际新闻界,2023,45(07):47-73.

张爱军.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功能极化与共识性改进[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9):55-64.

李芳.信息茧房、乌合之众与舆论偏向:网络社群舆论极化现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2):19-21.

赵旭.数字生态下重大新闻事件的舆论极化现象研究与应对——以山西雨灾报道为中心[J].新闻采编,2023(02):4-10.

陈俊宇,纪杰.新媒体时代信息茧房对舆论群体极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回声室的中介检验[J].决策咨询,2022(06):85-91.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S 2.0

知知

小S 

福仔

胖胖

小E

小S 3.0

卷卷



往期精彩:

倒计时40天冲刺复盘|最新版新闻学超全考点预测

读书择校两不误,25早鸟读书营重磅来袭!

避免口水话!10篇C刊教会你论述“怎么做”的高级答法

一篇带你拿下新闻实务理论的高频考点!!!

没了郑爽的《花少》意外火了!寻日常生活媒介化的田园牧歌

倒计时三天,直降到破防…“momo”大军盛行,匿名社交何以迅速传播?
从齐齐哈尔到佳木斯有七百公里,走了一百零七天。
第二轮模拟考本周日开启!黄金6小时实现提分突破!

万字解析|最容易弄错的14组高频考察概念

上海万圣节:倦怠社会下的集体狂欢与意义再构

答题框架2.0|喻国明热门论文里藏了这5个高分框架

65篇论文覆盖99.99%的考研真题?不信来试!

新传考研双十一攻略,超值福利层层叠加!恶犬伤人责任在谁?这场悲剧如何变成了闹剧?
论述批改班优惠倒计时,一起轻松打磨完美论述
干货!彭兰论文中6个好用答题框架直接秒杀“5W”、“宏中微”
慎终追远,伟人千古

模拟考结束,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有这些问题…

押题!又是一个100周年纪念考点

备考已经够累了,谁还管章子怡为啥离婚?

双十一大促来啦!实务批改最后一波优惠~

李子柒重归大众视野,国际传播案例你准备好了吗?

《20题》即将发货!人手一本的高分秘籍终于来咯!

缴费后报名失败?90所院校报名失败名单公布!

押题专题课过半,这一个月爱宝们都收获了什么?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小红书:播播考新传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爱传播新传考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