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经济》2023年第4期|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物流建设的增收效应评估



作者:袁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佶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魏易,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数据中心

刊期:《世界经济》2023年第4期

原标题:农村物流建设与农户增收效应

本刊网址:www.jweonline.cn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全文

点击话题标签#2023年第4期”,了解《世界经济》本期更多论文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市场,但物流网络的布局并不平衡,相比于城市和沿海市场,农村和内陆市场较为落后。在电子商务时代,最后一公里”的物流布局制约着电商网络中农产品上行与农村消费品下行速度,对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村村通、农村淘宝等乡村物流点帮助各种农村市场融入一个“综合的国民经济”,不仅有助于打破地区间市场分割,连接城乡市场,降低居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而且推动了当地经济规模的扩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促进人口回流,进而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

现有文献多考察电子商务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但由于难以分解物流基础设施的单独作用,并缺少对物流基础设施作用的客观评价,导致对电子商务的增收效果评估可能出现严重的偏差。最新证据表明电商平台的发展不能完全消除交易渠道的阻碍,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家庭或地区因为面临更高的物流成本,无法充分分享电商平台的交易红利。使用物流设施地理信息,能够准确评估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农村物流发挥的“毛细血管”作用。

(图片由Midjourney生成)

本刊在2023年第4期推出袁诚、李佶冬与魏易撰写的《农村物流建设与农户增收效应》,该文的边际贡献有三:

1.通过构建目前最详细且分布最广泛的物流基础设施数据集,估计农村物流设施的增收效果,为乡村快递点建设及“国内大循环”构建等现实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提供政策依据。

2.利用微观家庭数据考察物流点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从家庭农业生产行为与就业规模等方面理解物流的增收作用。

3. 本文提供了不同基础设施对居民增收效果的区别性证据,相对于劳动力流动成本降低型的基础设施(高铁等),物流基础设施在降低生产要素流动成本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为当地留住了更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机制分析的结果为扶贫及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政策依据。

(图片由Midjourney生成)

本文的政策含义如下:

1.远离中心城市、平均坡度与海拔较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的地区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作用更为突出。且家庭到物流点距离的缩短也显著提升了这种增收效果。这与正在推行的“最后一公里”政策想法相一致,农村地区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体系过程中,应摆脱物流即在县城进/售货的传统思维。以完善统一的全国物流网络带动偏远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降低地区间价格差异。

2.物流基础设施在增加农村就业与吸引人口回流方面均具有不同的带动效应。这就要求在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的过程中,对回流人才给予足够的关注,依托于建设中的乡村物流网点,培养电子商务与乡村物流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利用乡村快递带来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实现更多农村居民的就业需求。

3. 2019年农村家庭距最近物流点距离的中位数仍为约4千米,一部分地区仍仅有乡镇地区存在物流节点,对农村地区辐射范围不够,这表明现有的“县-乡-村”三级物流平台建设任重道远。



《世界经济》近期文章精粹:

1.《世界经济》2023年第4期|如何以高标准自贸区战略推动贸易强国与数字强国?

2.《世界经济》2023年第4期|竞争国汇率与出口产品质量:兼论人民币汇率的国际影响

3.《世界经济》2023年第3期|以水定城:资源节约型评比达标赛如何“去”资本错配



欢迎订阅《世界经济》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世界经济》免费邮件通知

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点击“服务—邮件订阅”输入电子邮箱,即可及时获知最新论文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