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晚会|一次特别的政治生日!与刘勇、李梦颖老师共忆往路,同话前程



2023年11月29日,第173期新闻晚会 “从学业到择业:新闻人的“新”路历程”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屠海鸣图书楼举行。本期主讲嘉宾是新闻学院教授刘勇老师和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李梦颖老师。恰逢两位老师的政治生日,他们以师生对谈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入党初心,也回应了同学们的学术焦虑与择业困惑。



一、过好政治生日,重温入党初心


二位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入党故事,追忆了自己的入党初心,并结合自身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党员身份的认知深化,对同学们提出了忠告和建议。


“入党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刘勇老师表示,学生时代深受身边党员同学的影响。彼时的刘老师还在安徽大学新闻学系求学,他发现身边优秀的同学已在高中阶段入党,不管在学生会还是寝室,做任何学生工作总在最前面,因而自然而然地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追求进步,就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谈及对党的认识深入,刘勇老师认为任何政治理想一定要落到对现实的改变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推动。生于七十年代末的刘老师,一路求学成长,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进程,真切感受到生活的巨大改变和社会的显著进步,由此也加深了对党的政治认同。刘老师将他个人的大学经历概括为“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并以此与同学们共勉。


“党员身份更多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在李梦颖老师眼中,作为党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特殊困难和选择的时候,应当做出表率。李老师记得疫情期间需要志愿者的时候,各地都会号召党员优先站出来,非常多的辛苦工作也是党员在冲锋在前。所以李老师认为,如果同学们选择入党,还需要反问自己,面临相似的情况时会不会做出同样“向前一步”的选择。



二、在不确定的人生,把握能确定的当下


在就业更多是择业过程的当下,无数新闻学子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该如何做出迈向“新天地”的选择?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学成后,我面临的重要选择就是就业或读博深造。”李梦颖老师回忆走上学术道路的起点,是在复旦新闻学院读完本硕,没有选择去往《第一财经》和澎湃新闻做记者,而是遵循内心对数字媒介的探索欲前往海外攻读博士,并最终回校任教。李老师建议,择业既要听大家的建议和讨论,也要勇于尝试和体验,希望同学们都能尝试不一样的路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人生充满了各种机缘,不要过早地‘定义’自己。”刘勇老师认为,人生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选择进入高校当老师,“从来不在我的职业规划之内”。刚考上新闻系时,怀揣强烈的新闻理想,刘老师将“当记者”作为自己的“唯一选项”。于是,他大学四年的课余状态几乎都是“在路上”:大一开始在新华社实习,大二在《法制日报》(现《法治日报》)实习。等到了大二下半学期,他已经发稿接近200篇,大三时,他通过应聘进入一家机制灵活的报纸担任编辑,独立策划、采写、编辑新闻专版,专业意识与技能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以为自己在毕业之后就将踏上记者的岗位,没想到一个电话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在导师的建议之下,他的人生开始转向,继续读研深造,最终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从突然回到学术场域的“如履薄冰”,到受学术氛围的感召来复旦读博;从硕士毕业在安徽大学任教16年,到博士毕业13年后回归复旦新闻学院这座红墙绿树的院子,刘老师感慨,再回首,很多细节看似轻描淡写,但每个节点却都能串珠成链,形成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面对不可“计算”的人生,刘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两点可资借鉴的应对方法。第一,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这样的目标虽然明确,但太过实际,没有兴趣的加持,一旦遭遇困难往往就会茫然无措。第二,人生不可能有过分精确的规划。“不确定”本就是人生常态,在不确定的年代,我们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把握自己能够把握的,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譬如学好专业,多读书,广交友,增长个人的智识。



就像二位老师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面对“至暗时刻”时,“日拱一卒”或许也就是最好的方法。回忆起在复旦读博的那段时光,刘勇老师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最后博士论文写作的冲刺阶段,面对博士论文的巨大压力,他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写作三千字”的“军令状”,几个月如一日地“枯坐冷板凳”,最终集腋成裘,翻过了这座大山。刘老师也以学术为喻,希望同学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更要摆正心态,不奢望一蹴而就,对抗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起来”!


李梦颖老师谈到,2020年她博士刚毕业,却因为欧洲突然蔓延开的疫情被滞留在英国长达半年。在这段有些“失重”的时间里,她也曾发现自己和原先的预期出现落差,因此产生过自我怀疑情绪。为了重新“脚踏实地”,她坚持每天拎上一个装满咖啡的保温壶,去学校图书馆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通过做具体的事情来摆脱彷徨。


三、 面对择业,做自己的“第一责任人”


是升学还是就业?是否应该选择学术道路?面对人生的“变轨期”,如何做出关键的抉择,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所选择的道路方向?两位老师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不断自省。无论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刘勇老师认为,在做出选择前,首先应当叩问内心,明晰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读书的日子就像是人生的一个蛰伏期,为自己未来能够拥有更开阔的视界打下基础。“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复制,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因此,人生不是一场人人皆“卷”的比赛,无须时刻与他人攀比,那样只能徒增烦恼。


“人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面对外界的困扰,自己的内心还拥有坚守的东西。”刘勇老师认为,大家应当将是否继续读研这件事情放在更加长远的人生道路上进行衡量与思考。同时,作为一个拥有自主选择权利的成年人,做出任何决定都应该深思熟虑,而选择迈出那一步之后,就应该百分百地努力。



承担责任。李梦颖老师提到,不能单纯将读研作为一个逃避就业的选项来考虑,在选择读研还是就业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兴趣,通过实习等实践进行尝试,利用这些机会作为参考去进行选择,考虑自己的未来。在外部的压力之下被推着一路向前走,这样或许很容易,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为自己负责,“只有你能够做这样的决定,你要问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这可能真的是最痛苦的过程”。


而如果想要选择学术,一定需要自己的热爱和信仰,相信自己的研究和努力真的能够观照现实社会,也坚信学术探索的过程有其价值所在,成果对于今后学者在讨论问题时也能有所裨益。在此基础上,再去做具体的事情,或许才能在学术这条道路上行稳致远。


走出象牙塔跃入人海,是每个学生的必经之路。面对同学们内心的困惑,两位老师用他们睿智的思考给出了切中肯綮的答案。面对复杂的人生可能性,更应该锚定航向朝着目标进发,也许途中会经历乌云和风浪,但要相信相信的力量,时间自然会给出其答案。未来,新闻学院将继续沿袭陈望道老系主任创办的“新闻晚会”传统,引导同学们以科学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家国情怀考察理解人生、服务家国、关切社会。


文字董彦如 斯嘉瑜 赵琳

图片|项佳俊 陈文刚

编辑|李心尧

审核|陆优优

👇 轻点支持

告诉大家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