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播学教程名解重点有又双叒叕来啦!不看血亏!

田木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3-03-28
 


又是一年开学季,考研的备战也逐步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不知道各位考研er是否做好了全力冲刺的准备呢?


名词解释作为新闻传播学考研最为基础的部分,是考研er们复习的重中之重。牢固基础方可在备考过程中弯道超车!

 

那么本期推文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传播学教程”中最重要的那些名词解释


注意:本期推文主要是将传播学教程中特别重点的名词解释进行归纳整理,希望各位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补充。


 名词解释答题方法


新闻理论类名词解释答题方法:

理论名词的定义起源(主要是创始人及来源事件)、重大转折点(谁谁谁更新了这个理论)、现象(理论具体讲了什么)、作用优缺点


研究方法类名词解释答题方法:

(提出者)-干了什么(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结果怎么样了(好坏作用/)优缺点



传播学教程重点名解归纳



#第1-2单元#

信息:

信息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通信领域,申农和维纳从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根据信息所指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1)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2)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3)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指的是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

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真题来源:2021 西南交通大学 440 名词解释



双重偶然性

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假设 A、B 构成传播双方,他们之间存在 ac、ad、bc、bd 四种选择的可能性,如 果 A 选择 ac,B 选择 bd,那么 A、B 之间就会有潜在的矛盾。

👉真题来源:2018 北京邮电大学 440 名词解释



传播隔阂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存在众多变量,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加之系统的参与者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若缺乏共通的意义空间,则会产生传播上无意的误解有意的曲解,即传播隔阂。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的隔阂等。传播隔阂存在于许多传播活动中,但其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 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于讲好中国故事而言,减少或消除传播隔阂是讲好中国故 事,避免文化折扣影响的重要一环。

👉真题来源:2020 四川大学 440 名词解释



传播障碍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的存在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 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主体。这个特点决定了社会信息系统比一般物理和生物信息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也更容易产生传播障碍。人类应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这些矛盾,不断找到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

👉真题来源:2019 北京印刷学院440 名词解释



哈特对媒介的分类:

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须使用机器。


这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是一个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立性的过程。

👉真题来源:2018 北京印刷学院 440 名词解释



媒介即讯息

这个概念由麦克卢汉提出。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 电子媒介(地球村),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

👉真题来源:大连理工大学 334,2021;辽宁师范 440,2021




#第3-4单元#


符号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能指(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如 国歌的歌词和乐曲);

所指(意指)——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或意义(如国歌代表的国家历史 和民族精神);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也可以说成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即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 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 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 上述定义说明了三点:

(1)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

(2)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

(3)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够获得。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过符号化活动来“建构”意义,而受传者则通过符号解读来理解意义。

👉真题来源:北京印刷学院,440,2021;中国地质大学 642,2021



象征性互动理论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G·H·米德创始,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美国学者 H·G·布鲁默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来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

(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因此,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同样,这三个概念对于考 察社会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真题来源:兰州大学 440,2021;内蒙古大学 440,2021



拉斯韦尔 5W 模式

1948 年,美国学者 H·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这 5 个 W 分别是 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 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为后来大众传 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奠 定了框架。

不足: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没有反馈渠道,因而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 互动性质。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该理论来源于书《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主要是指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 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意义: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微观、中观、宏观)既具独立性,又处于普遍联系和 相互作用之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第5-6单元#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作为个体系统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 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 “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的活动。人内传播伴随着创造性思维成果,它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 传播、大众传播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真题来源:河南大学 2021



“自我互动”理论

该理论由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 H·布鲁默提出。他认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 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

👉真题来源:202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624;上海财经大学 2021



“镜中我”

库利1902 年出版的《人的本性和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因此,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 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镜中我的主要观点是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是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传播活动越活跃, 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总的来说,“镜中我”是自我认识的途径,也是“社会我”的必经之路。

👉真题来源:内蒙古大学,440,2021;湖南师范大学 717,2021



“主我与客我”理论

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G.H.米德提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 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互动的介质是“有意义的象征符”。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这一理论说明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体现了人 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真题来源:河北经贸大学,614,2021;大连理工大学,334,2021



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谎言、 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的发生条件:

(1)有结构性压力,例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等危机状况下, 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

(2)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化的传播机制活跃化的时候也容易出现集合行为,例如人们与其相信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正式新闻报道,更倾向于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等。


理论发展: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有群体感染和群体暗示。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速度快,主要原因还是 由于在现场昂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而对来自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 的反应。


群体暗示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即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 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盲信、 盲从

👉真题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2021;电子科技大学 2021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由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中提出。指群体成员中原本已经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使得观点或态度向着某种极端方向转化,即其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激进,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给产生群体极化效应 提供了一个极其方便的平台,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方便地进行群体讨论,从而使得自己的意 见加强进而激发激烈的行为。 


彭兰老师《网络传播学》(第四版)中还补充到,这种群体的作用甚至会强化群体成员的共同态度,即强化平均倾向。

👉真题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1;江西财经大学 2021



#第7-9单元#


拟态环境

该理论是由美国评论家李普曼《舆论学》一书中,针对大众传播有可能“歪曲环境”的 负功能提出的。该理论认为:

(1)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现实环境(客观世 界),一个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虚拟环境(主观世界)。

(2)拟态环境是指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 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而人们对这种“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则相对大大缩小。

(4)当媒介(有意或无意地)“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不仅如此,人们还将视 之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结果难免制造出一幕幕悲剧。

👉真题来源:兰州大学 636,2021;湖北大学 334,2021

 


《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由美国学者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等人所著, 该书论述了新闻媒介的四种理论模式,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模式。它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和了解在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兴起的几种不同的传媒理论及传媒制度,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

意义:

第一,它探究了不同社会制度与报刊 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对西方新闻学研究产生了影响;

第二,它对各种报刊体系差异所作的 哲学根源上的探究,提升了新闻学的理论层次;

第三,“四种理论”模式一直影响甚至左右 着后来的媒介理论;第四,西方推崇的“社会责任理论”经过该书的系统阐发得以广泛传播。

质疑:

第一,《四种理论》是冷战的产物;

第二,作者与政府和传媒联系紧密;

第三,基本上没有揭示经济制度对传媒的影响;

第四,《四种理论》无法涵盖现今世界各种不同的传媒体系。

👉真题来源:浙江大学 719,2021

 

 

把关人

理论提出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在研究家庭 主妇对于家庭食品的把关作用时提出的。而后在其《群体生活中的渠道》一书中,他再次论 述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 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理论发展: 1950 年怀特将“把关人”概念正式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他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的把关模式。他认为,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然而传媒组织在社会信息流通中拉起了一道“关口”, 所有受众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经过“关口”筛选过滤的内容。他的理论采用个案研究法,聚焦于把关人,将把关行为的内核凸显出来,使把关探讨得以深入。但是其缺点是过分强调把关者 的个人权限,而忽略了“把关”的组织性和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和社会性。


理论变化:

(1)把关主体泛化:从媒体、受众到自媒体相较于传统信息传播,专业媒介机构占据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在互联网传播时代,主体的多元化打破了原有专业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互联网的本质作用之一就是承担着传播公 共信息的功能,因此,从事信息传播活动的门户网站、社交平台、以用户为内容生产者的自 媒体平台都汇聚在了由互联网搭建的新媒体平台中,成为新媒体时代下新的把关主体。

(2)把关标准:从媒体主导到以受众为中心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看到的新闻是由媒体选择呈现的。社会上大大小小的有可能成为新 闻的信息最终能否被报道都是由媒体决定的。媒体选择报道的新闻事实以及对该事件的报道 方式和力度影响受众对该事件的知晓和关注程度,受众的新闻需求基本由媒体左右,媒体在 报道新闻上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权力下放到普通大众,受众不仅能选择看什么新闻,而且能传 播想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闻。受众自主传播新闻更能贴近受众,能够帮助发现一系列社会问题, 并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

👉真题来源:西北政法大学 707,2021;江西财经大学 440,2021

  



#第10-12单元#

分众

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社会多样性的人群。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受众分属于不同的性别、年龄、学历等等;在社会群体归属特征 上,分属于不同的家庭、学校、单位、阶层等等;在心理学特征上,受众成员的个人差异也非常大。 


具体而言,分众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社会成员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反应;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完全被动,他们在媒介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自主性和能动性。


分众理论背后是一种多元主义社会观,把当代社会看作一个多元利益、多种力量的集合体,它摆脱了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观,以更多的变量来对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从传播学研究的历史来看,经验学派的传播研究主要采用分众视角,特别在传播效果研究中,社会关系论和个人差异论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真题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623,2021;广州大学 847,2021

 


选择性理论

选择性理论是媒介有限效果研究范式下的一个研究成果。该理论认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时,并非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倾向于接触与自己既有立场、观点、 态度一致的媒介或内容,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悖的媒介或内容,以便使之与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相互协调。一般来说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层面:

(1)选择性接触:信息的刺激强度越高、与周围信息的反差越大、重复刺激等,越容易引起 注意。

(2)选择性理解:受众对信息的“解码”不是简单的还原,而是积极的、带有创造性的活动, 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影响受众对信息理解活动的因素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个 人动机、个人心理预期、个体当下的情绪。

(3)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只记得与自己的观念、经验、个性、需求等因素相一致的信息。

👉真题来源:2020 中科大 440;2020 上海财经大学上午卷;上海师范大学 643;湖北大学 334

 


媒介素养

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将媒介素养定义为“公众接近(access)、分析(analysis)、 评价(evaluate)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内涵包括:

(1) 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即接触和使用媒介手段或设备的能力;

(2) 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对各种信息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快速有效地查找到所需相关信息的能力);

(4) 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在信息洪水中选取出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5) 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包括对各种信源的动机、目的、背景的了解以及对媒 介信息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分析能力);

(6) 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作为传播者的基本能力)。媒介素养研究和实践阶段分别经历了:保护主义阶段;注重辨识能力阶段;能动赋权阶段。面对网络谣言,尤其需要良好的媒介素养去进行识别。

👉真题来源:上海师范大学 643,2021;东华大学 440,2021

 

 

意见领袖

1944 年,意见领袖理论由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到,是两级传播论的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传播信 息的影响。

特点 :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3)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4)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网络意见领袖特点 :

(1)      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2)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

(3)网络意见领袖的行为表现非常活跃。

(4)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

(5)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某种专长。

👉真题来源:,河北经贸大学,614,2021;上海财经大学,史论,2021

 


议程设置

麦库姆斯和肖通过“教堂山镇研究”确证了议程设置现象的存在,1972 年发表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标志着这个理论正式形成。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 :

(1)着眼点于传播效果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考察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 综合、宏观的社会效果;

(3)暗示这种媒介观: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 “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不管客观或歪曲,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 环境的认知和判断。


 分层的议程设置:

(1)第一层:“议程设置”,简而言之就是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能够告 诉人们“想什么”。

(2)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大众媒体影响公众对议题属性的判断,即大众媒体不 仅能告诉公众“想什么”,也能成功地告诉公众“怎么想”。

(3)第三层:“网络议程设置”(或称 NAS 理论)。这一层的含义是:影响公众的不是 单个的议题或者属性,而是一系列议题所组成的认知网络;新闻媒体不仅告诉我们“想什么” 或者“怎么想”,同时还决定了我们如何将不同的信息碎片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出对社会现实 的认知和判断。

理论变化:经过是四十几年的变化,当今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的条件有很大差别,尤其新媒体的发展下 web3.0 时代的到来,导致议程设置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

(1)议程设置主体的泛化,网民也可进行议程设置。

(2)议题内容多样化。

(3)预期效果非确定化

(4)议程设置双向互动化



“数字鸿沟”理论

(1)知识沟

传播效果研究中曾有一个“知识沟假设20 世纪 60 年代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他们在对电视进行研究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传播技能、文化水平、社交范围不同的人接 收电视节目以后,原有的知识沟差异会被拉大。


(2)数字鸿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供过对数字鸿沟这个概念的一则描述:数字鸿沟指处于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体、家庭、企业和地理区域之间,在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使用机会和许多活动中的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的隔阂。 而根据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的报告之三,数字鸿沟的具体内容表现被划分为 A、B、C、D 四个方面:

A(Access)指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上的差异, 经济地位优越者在这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

B(Basic skills)指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而这与教育有着密切的 关系;

C(Content)指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等更适合于哪些 群体使用和受益;

D(Desire)指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


社会不平等会影响数字鸿沟,具体来说,根据数字化时代信息传达的两个步骤,社会不平等对数字鸿沟的影响可以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信息技术设备接入前、信息资源使用和接收时。所谓的“信息技术 设备接入前”强调的是网络信息物理接入模式和社会群体接触意愿方面的不平等现象,它包括但不仅限于硬件方面的条件性不平等。而“信息资源使用和接收时”强调在受众已接入网络 后由个体自身各方面因素引发的信息接收结果产生的差距。


数字鸿沟的影响:

经济上,数字鸿沟会扩大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

政治上,数字鸿沟使不同群体之间产生政治知识上的差距,从而影响了政治预测力。

文化上,数字鸿沟将加深教育鸿沟,催生网络文化代际鸿沟,并进一步带来网络时代媒 介素养的差异。

社会上,数字鸿沟将带来不同人群社会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




#第13-15单元#


信息主权

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信息主权是国家主权概念在信息时代发展衍生出来的新概念,是当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国家主权概念包含政 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由于信息时代互联网展现了相对于物理空间的“虚拟空间”,并产生了信息的跨国境流动,冲破了地理的国家疆界,引发了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所以信息主 权的概念应运而生,构成了国家主权概念的“第四维度”。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帝国主义”浪潮下。文化帝国主义指一个民族或国家,以高压手段或其他不平等方式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另一民族或国家的思想和现象。不同的文化和亚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并以各种方式维护 自己的价值信仰体系,同时向外扩展自己的价值观。本民族往往攻击其他民族的价值观,一旦这种攻击走向极端,便容易发展成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并不限于一个社会把自 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另一个社会的现象,还包括一个有足够的社会和政治力量的文化群体强迫 其他群体接受它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的现象。


影响:文化帝国主义的后果可使属于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或宗主国 的强势大群体文化得到强制性的传播,影响被接受群体的文化演变。在帝国主义时代,文化 帝国主义往往伴随着经济帝国主义、军事帝国主义等一起出现。在当代文化传播中,文化帝 国主义对不发达、小群体的文化发展仍有种种不良影响


案例:如希腊人和罗马人用武力征服了广大的土地,所到之处,把自己的政府形式、宗教观念和经济体制强加于人。从 15 世纪到 16 世纪上半叶,伴随着欧洲规模巨大的殖民运动,宗主国不顾殖民地人民的意愿 而对殖民地强迫进行文化灌输。

👉真题来源:北京印刷学院 440,2020;同济大学,847,2021

 

 

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经验学派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

(1)有限效果理论:“传播流”研究、意见领袖、两级传播等;

(2)适度效果研究: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第三人效果等。经验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上,这些研究对社会管理来说具有 很高的应用价值。

不足:由于经验学派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的倾向性,其理论很难触及社会矛盾,忽视和回避了传播学研究的许多重大课题

👉真题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725,2021

 

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它萌芽于 20 世纪 60 年代,70 年代开始兴盛,80 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批判学派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以批判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 究。


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境遇里分析与理解传媒的内容、运行机制及其效果。其主要组成包括“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 的批判理论等。


特点:他们都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他们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但近年来也采用辩证分析和经验调查相结 合的方法,并不总是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真题来源:中央财经大学,440,2021;上海大学,334,2021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文献资料的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文献资料包含内容的分析,认识现象之间联系的分析方法


对文献资料内容的分析不但要理解文献资料中的中心词语的意义,而且要分析各部分资料之间的关系;不但要辨别某一用语的强度,而且要认识语境的意义;不但要分析文献资料本身,还要将它同建立该文献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他有关因素联系起 来考虑。

 

对文献资料的内容分析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来进行:


定性分析是对文献资料的传统分析方法。这是分析同类文献份数较少,以理解、分析文义及文字之间关系为 主的方法。这种分析偏重于对文献内容的理解和通过理解而作出判断。在进行定性分析时, 研究者应认真阅读文献,仔细品味文献用语,深入思索文字之中蕴涵的意义,通过思索、品 味和联想把握文献。这种分析方法要求研究者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较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较 强的分辨能力、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及综合能力。 


定量分析是对文献资料进行有系统地量化并加以描述的研究方法。这种分析方法 的中心内容是先把搜集到的文献资料量化,然后根据研究对象的数量来描述它、刻画它,并进一步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定量分析的单位通常是反映研究对象的重要概念和词语以至某类事件。


一般说来,分析单位有单词或单个符号、主题、人物、句子或语义、项目或事件几种。将文献资料量化就是给分析单位以号码,并对文献中出现分析单位的次数进行点算,以频数表明分析单位在文献中的重要地位。


在对文献资料量化和进行点算时,还应注意文字的表现力即文字的强度,并可将强度分类、量化。反映文字表现力的不仅有语辞本身的含义及其修饰词,还有分析单位(特别是事件)在报刊、文献中所处的空间位置。研究某一时期哪 些语句、哪类文章被较多地置于重要版面,就可以发现大众传播工具和社会对哪类现象更关注。另外,在对文献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时,语言环境也十分重要。

👉真题来源:2020 中国政法大学 440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不过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本期小编只是将考研当中会出现的特别重要的名词解释梳理出来,⚠其他没有出现的名词并非不重要,考生需要结合自己报考的学校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归纳。9月金秋之季已经来到,上岸收获之时不会遥远!


有事没事可找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奶狗E哥

耿直卷卷

中二早早

懂你知知

认真考考

暖心S妹

吃货胖胖

温柔可可


22级备考初期干货💪直降500+!9月大促,精品好课任你选!
超良心批改+超低价格,你还不冲吗?!政策牵头、大佬背书,这个知识点还要再考亿遍,不学血亏!

答题冲刺班已上线!轻松搞定热点、专题、答题、押题、模拟考

CNNIC报告又双叒叕更新!你要的答题数据都在这里!模板?套路?实务青铜如何逆袭?实务突击全搞定研究方法难搞哟!这有满分模板可套用,你要不要?预报名要来了!这件事真的关乎你能不能考上研究生!傲娇出圈的央视六公主来了!你又多一专题案例!
彭兰老师又双叒叕来划重点了!最新论文中的这些考点要注意!现在换学校还来得及吗?这些“高性价比”的院校可以救你命!你想要的答题框架,都在这一篇文章里了!莫言开公众号凭什么就能10w+?就凭他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半程班倒计时!装出高分的秘诀竟然是....常考常新!一文搞定媒介融合专题!蓝皮书,收到了吗?你会读吗?你的评论平平无奇?那是你还没背会这些高级表达!一答题就无话可说?你可能缺少这份论述金句语料库!
考上985,各科需要多少分才行?从陈力丹、彭兰论文中梳理专题,才是做专题的正确打开方式!
看完东京奥运会就没事?这些考点极有可能会考!“阿里女员工被猥亵事件”背后的另一重真相政治复习抢分指南,拿来吧你!上万字!新传必考大佬整理,看这一份就够了!新传高分答案长啥样?这些阅卷老师已给标准!
八月复习避坑指南,真羡慕你现在就能看到!吃着林生斌、吴亦凡的瓜看奥运,这个七月有点忙!| 七月热点分析吴亦凡被刑拘,一位“进狱系”爱豆的幻灭

一写评论就头秃?那是你不懂它的结构与语言!

新闻实务不是只考操作题,还有这些高频送分题!(上)新传考研又要变天?除了50余个新增硕士点还有这些重大变动!彭兰提的算法素养都没看过,敢说自己懂媒介素养?听说上岸要整理30多个专题?这有现成的热点专题框架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背不下来中外新闻史吧?

用了就加分的案例!六大技术类专题打包送!考新闻史的注意啦!今天的文章,就是你考研真题的风向标!热搜预定!99.99%可能性今年会考这个超难专题!
最受偏爱的十大传播学考点,排第一的竟被考察45次!真题中的黑马!都以为不会考,近两年却考了40多次!都说5W模式不能用,可能是你没学过彭兰、喻国明的用法!必考!李良荣为它改书!!喻国明为它发C刊!!


更多课程与干货🔍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

2022年全国考研群 1157673906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ID:爱传播新传考研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b_k(请加点点微信)
点击原文,了解更多课程!


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